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文中的審美

古詩文中的審美

張可久的《黃鐘·人月圓》: “興亡

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 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家姚燧在《越調·憑

闌人·寄征衣》中寫道:“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心 千萬難。"

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在短小的字句中,在格律音韻的限制下,要寫

景、抒情,要敘事、狀物,就必然需要字斟句酌,詩人必須重視“煉字j’,即在遣 詞造句時進行精細的錘煉推敲和創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詞獲得簡練精美、形 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所謂“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壹字"(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難怪清袁枚要在《遣興詩》裏感嘆:“愛好由來下筆難,壹 詩千改始心安;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清代戲劇家李漁說:“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奇而確。妥與確總

不越壹‘理’字。’’(《窺詞管見》)宋代歐陽修也認為,“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 不通,亦語病也。"據說唐朝邊塞詩人高適任兩浙觀察使時有壹次到臺州巡視,路 過杭州的清風嶺,曾在僧房墻上題詩壹首:“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 前村月落壹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 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壹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 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決定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等他辦完公 事回來改詩時,忽見“壹"字已被人添加數筆變成“半壹字,他不得不感嘆此地 大有人才,“半"江之水才是合情合理。故事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說明 詩人對於字詞的選擇必須慎重,用詞要準確,這個準確就是符合生活的常識(藝 術的想象與誇張符合的是情感的真實),還要符合詩歌整體境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