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於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頗通儒家經典;其母王氏亦善屬文,愛好詩書。李格非註重對女兒的教育,更以“中郎有女堪傳業”為傲,對女兒青眼有加。在此環境之下,李清照不似尋常女子壹般耽於女工,不出閨閣;而是得以飽讀詩書,遊覽山水,博聞時事,聚會暢談,以此積累了良好的文學素養與廣博見識。及至花季年齡,李清照與趙明誠兩心相悅,結為佳偶。然而公公趙挺之為支持變法的新黨人物,父親李格非卻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軾的門下弟子,二者雖未起正面沖突,卻也終究在政治上有所不容。婚後父親因新黨得勢而遭受厄運,公公卻漠視此事,不施以援手;之後趙家也因蔡京的迫害而落魄遭難,趙家三兄弟全部遭到罷免。這場政治風波無疑令李清照感受到官場黨派鬥爭的黑暗殘酷。然而真正的觸動,還是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國破家亡,讓享受山水之樂、夫婦之情的李清照幡然醒悟,也最終燃起了她的家國之情。
但在那個封建時代,女性始終受到極大的束縛。縱使李清照才情出眾,見識廣遠,愛憎分明,卻也不能參加科考,卻也不能入朝為官,卻也不能上陣殺敵。不能付諸行動,那便以詩詞文章聊以抒懷。從李清照的詩詞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易安居士的家國情懷。
“蘇門四學士”之壹張耒在讀罷紀念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頌碑後,創作了壹首詩歌以歌頌郭子儀的豐功偉績。此詩流傳甚廣,深受好評。而彼時正值碧玉年華的李清照,在誦讀完張詩之後,詩情大發,和詩兩首。相較於張耒詩作僅僅單壹地對郭子儀進行贊頌,李清照的詩作則更好地反映了易安對政治的全面分析與深入思考。“傳置荔枝多馬死”道出了唐玄宗寵愛楊貴妃,耽誤政事,以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夏為殷鑒當深戒”警示後人要以史為鑒,切忌重蹈覆轍;“只能道春薺長安作斤賣”點出不僅要追究唐玄宗耽於美色、誤國誤民之錯,還要思考李輔國和肅宗皇後的勾結專權之過。二八年華的閨中女子,竟能寫出如此意義深刻的詩作,竟能展現如此不凡的政治思考,實在令人稱奇贊揚。或許僅是壹時的興致而和此二詩,但這位傳奇女詞人,確乎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展示其特有的政治眼界。
如果說前詩僅是易安在安逸閑適生活下的偶然詩興所得,那麽在經歷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所作的“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則是那個時代的反映。東晉初建時,被迫南渡的北方士大夫懷念中原,悲傷不已,宰相王導卻慷慨陳詞,激勵大家鼓起精神,籌劃收復失地的方案;曾經聞雞起舞的愛國誌士劉琨亦在南渡之後,積極發展生產,抗擊敵軍,英勇無畏。然而當下的南宋王朝卻偏安壹隅,只求講和,不思進取。主張奮起抗戰的李清照,看到朝廷的不作為,看到故土落入他人手中,國家衰落,人民愁苦,自是憤懣擔憂。這兩句詩,恰恰體現了易安對貪生怕死、懦弱無能的當朝官員的諷刺,也展現了壹名有見識、有思考、有骨氣的文人深厚的愛國之情。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能夠使大家對李清照婉約派的印象有所不同的,當屬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易安的前半生,有丈夫趙明誠的陪伴,甜蜜和諧。這使得她提筆寫下了許多情愛詞作,也使得許多人對易安留下了沈迷於愛情的刻板印象。然而在面對丈夫對國家的背叛時,李清照還是清醒的。時任江寧知府的趙明誠,收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命令,但尚未赴任,仍留在江寧。此時有叛軍作亂,直驅江寧城。萬萬沒想到,趙明誠不僅不管不顧,還在危難時刻通過吊繩直下城墻,狼狽出逃,棄江寧城、妻子、百姓於不顧。所幸其手下阻擊了敵軍,才不至於釀成大禍。然而這種貪生怕死、罔顧職責的行為,不僅令趙明誠遭到罷免,也深深傷透了李清照的心,使其大失所望。作為朝廷官員,竟不管地方安危,不顧國家興亡,這讓心系家國、痛恨貪官汙吏的李清照如何忍受?但畢竟這是自己的丈夫,畢竟江寧與國家未遭厄運,因此也不便過多指責,僅以這首絕句表達自己失望、低落的心情。
近現代對於李清照為何成為“千古第壹才女”有千百種看法觀點,然而最為重要的,正是易安濃烈的家國情懷。這種開闊眼界與博大胸懷之下的深厚愛國情,使得李清照異於常人,流芳百世。回顧詩詞歷史,各朝各代不乏腹有詩書的女文人,卓文君、蔡文姬、朱淑真都是享有盛名的才女佳人。但如李清照壹般,善於詞作多才情,眼界開闊見識廣,正直剛毅有政見,沖破禮教無束縛的女性,卻無壹人。或許這就是易安居士的魅力所在,或許這就是李清照得以為代代人稱頌的重要原因。易安的婉約詞作確實極佳,其跌宕起伏的壹生的確值得了解,她的逸聞趣事也為人津津樂道。但其少為人提起的家國情懷,才最為寶貴。希望未來提及李清照,我們能夠想起她的愛國之情,想起這位婉約詞宗的政治眼界,家國情思。
投稿: 歲月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