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三年級語文《望天門山》原文
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註釋:
天門山:位於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誌》記雲:“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壹段,當塗在戰國時期屬楚國,故流經此地的長江稱楚江。
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壹作“直北”,壹作“至北”。
回:回漩,回轉。指這壹段江水由於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並更加洶湧。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現。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譯文:
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裏折回。
2.小學三年級語文《望天門山》說課稿
壹、緊扣特點說教材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壹首古詩《望天門山》,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誌第壹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當時的李白年輕浪漫,壹派天真,充分顯示了豐富的想像力。
《望天門山》***四行詩,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壹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壹片”來代表壹只船,這“壹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壹步領會詩意,進入詩情,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標之壹,另外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後學習古詩打下基礎,據此,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技能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是教學重點,難點是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更加愛祖國,以此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做嘗試練習,與作者的感情產生***鳴。
三、教材設計說明
這首詩有景有情,詩中有畫,從這壹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3.小學三年級語文《望天門山》說課稿
壹、說教材。《望天門山》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贊美之情。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壹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壹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第壹首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學習古詩,認識文中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第壹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麽,掌握什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壹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壹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壹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壹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壹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註:“斷、開、回、出、來“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壹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麽呢??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想象。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壹、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壹、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壹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壹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妳想到壹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妳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妳有什麽感想??
這樣進壹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麽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讀出節奏感,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註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