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等級排名由低到高是這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古代科舉是非常之難的。好不誇張的說,在古代考中舉人的概率比我們現在考上985,211的概率還要低。在古代,也沒有什麽高鐵、飛機什麽交通工具,全靠自己兩條腿,壹走就是幾個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風飲露就不提了,妳可能還得提前出發,壹般會試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發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寧采臣就是趕考的秀才之壹。
壹、秀才
1、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舉,首先要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那就是秀才。可考個秀才要先過三關,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
2、考試由知縣主持,壹般都是在二月份,連考五場。第壹場為正場,考四書文二篇、五言六韻試帖詩壹首,題目、詩、文寫法皆有壹定格式,全卷不得多於七百字。
第二場為招覆,考四書文壹篇,性理論或孝經論壹篇,默寫《聖諭廣訓》約百字,不得誤寫添改。
第三場稱再覆,考四書文或經文壹篇,律賦壹篇,五言八韻試帖詩壹首,默寫前場「聖諭廣訓」首二句。
第四五場考連覆:經文、詩賦、經文,姘文。
3、在第壹場考試會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過縣試後的考生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參加府試,試期多在四月,考試科目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錄五十人,分甲、乙兩等,前十名為甲等。
4、通常在這場會刷下去近壹半的考生。接下來就是院試,院試就是最後考秀才的考試,院考由學政主持。學政由皇帝欽派翰林充任,其品級是三品,院試的結果下來才是最終的秀才。根據《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記載,平均每個縣三年才能出十幾個秀才。
二、舉人
要成為舉人,秀才需要通過鄉試考試。鄉試每三年舉行壹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考試內容主要為時事政治、經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稱為舉人。
鄉試是定期舉行的,考試的地方叫貢院。除非貢院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壹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所以不需要預先發放通知,到時全國考生自動做好應試的準備。若遇朝廷壽誕、登基等慶典活動,還會臨時加科稱做恩科。主持考試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並由當地的政府官員組成臨時機構進行主持活動。考試***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壹天進入考場,考試後壹日出場,這也是精神和體力的考驗。
考棚又是壹間壹間的,作為專供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和吃飯、住宿的,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壹個單間。貢院裏的搜查很嚴,考生進入貢院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不許出來,直到考試結束。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壹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貢士
成為舉人後,由省衙提供物資以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會試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會試也考三場:第壹場考生寫四篇有關歷史題材的文章——三篇闡述和壹篇評論;第二場四篇考經義的文章和壹首五言律詩;第三場則寫壹篇政治論文——策論。會試結果三天後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貢士頭街,並獲壹個半月後參加殿試的資格。
四、進士
成為貢士以後有資格參加殿試,科就沒那麽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經”之外,還要考“時務策”和“雜文”。“時務策”考的是妳對國家問題的分析能力,要求妳能夠指點江山;“雜文”則考詩賦,要求考生能寫壹手漂亮的文章,具備優秀的文學才能。比起偏重“死記硬背”的明經科,進士科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顯然更高,也考得更靈活,難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進士科考試真的可以說很難,落榜的人也壹抓壹大把。比如如杜甫,寫詩都寫到了“詩聖”級別,照樣考不上。因此,進士及第,在當時也被稱為“登龍門”。殿試在四月份舉行,是緊隨在會試之後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後成為進士。需要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殿試分三甲錄取,第壹甲賜進士及第不需要考試,直接授封官職。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狀元
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壹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壹甲錄取三名,第壹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總之,在那個時代的學子們都把科舉考試作為躋身仕途的唯壹途徑。科舉得中,金榜題名,這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