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千百年來,曹丕也因為這首詩招致後人的惡罵。現代學者郭沫若先生1943年寫了壹篇宏文《論曹植》,為曹丕鳴抱不平,文中對《七步詩》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質疑:“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後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諷刺而便‘深慚’?所以這首詩的真實性比較少。然而就因為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顯然,從《七步詩》的構思立意來說,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場(自己的立場)寫“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過火和無情。然而如果換壹個角度,從“萁”的方面來思考,“萁”那種成全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貴的嗎?基於這種理解,郭沫若寫了壹首立意相反的《反七步詩》,詩歌這樣寫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在郭先生看來,豆萁燃燒自己正是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壹種“零落成泥輾作塵”“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這不正是兄弟壹場,互助友愛的生動寫照嗎? 反七步詩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 《七步詩》是曹植寫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兄弟骨肉相殘的悲哀指責,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詩》則壹反曹植《七步詩》的詩意,變為贊頌甘願自我犧牲的精神。 華羅庚的《贈諸弟》與郭沫若詩異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願弟早成熟。”“成熟”壹語雙關,贊揚甘為人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