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對讒言,不相信、不參與、不聽從——讀《詩經》之《唐風·采苓》

對讒言,不相信、不參與、不聽從——讀《詩經》之《唐風·采苓》

原文:

采苓采苓(líng),首陽之巔。

人之為言,茍亦無信。

舍旃(zhān)舍旃,茍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人之為言,茍亦無與。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

人之為言,茍亦無從。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

人之為言,胡得焉?

譯文:

那采苦苓的人啊,在首陽山上。

別人的謊話啊,不要輕易相信。

那些胡說八道,都是空穴來風。

那采苦菜的人啊,在首陽山下。

別人的謊話啊,不要輕易參與。

放棄那些謊話吧,不要以之為對。

那些胡說八道,總有他們的目的。

那采蔓菁的人啊,在首陽山的東邊。

別人的謊話啊,不要隨便聽從。

放棄這些謊話吧,不要以之為對。

那些胡說八道,都是不好意思。

引語:

周王朝的“唐”就是後來的“晉”。李淵、李世民起兵於晉,立國後,立國號“唐”,用的就是晉的古名。而《唐風·采苓》這首詩,則是跟春秋戰國時晉國發生的壹件大事有關。《毛詩》稱:“《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饞焉。”獻公聽信讒言,殺太子申生。此事導致了晉國多年的動蕩,史稱“驪姬之亂”。驪姬害的晉國大亂,於是,有詩人做《唐風·采苓》,諷刺晉獻公的糊塗。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起興。朱熹說起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第壹章的“采苓采苓,首陽之巔”,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陽之東”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壹名黃藥,又名大苦。苦,是苦菜,亦作“荼”。葑,即蔓菁,俗稱大頭菜。這三種植物,都是《詩經》時代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詩便是以此起興,暗喻:既然人們如此熟知它們,幹嗎還要聽別人胡亂地評判呢?晉獻公難道不熟知自己兒子的品行嗎?幹嗎還昏聵地聽信驪姬的胡言呢?由此,便引出下壹句“人之為言,茍亦無信”。為,同“偽”,這句話是說:別人的謊言啊,妳不要相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的“舍”指放棄,“旃”是“之焉”的和聲。這句話就是說:放棄這些謊話吧,不要認為它們是對的。最後壹句“人之為言,胡得焉”是說:那些胡說八道,都是空穴來風。

這真是壹首好的勸誡詩,勸誡人們對待謠言要有三種態度:“無信”“無與”“無從”。之所以“無信”,因為妳無法判定偽言內容的真假;之所以“無與”,是勸誡妳不要身陷其中被謊言蠱惑;而“無從”,是勸誡妳要明白讒言可以把妳帶進深坑。這三點對我們現今的人也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謊言、讒言甚至可以成為“龍卷風”。越是這樣的時代,辨識力就越重要。辨識壹句話可信不可信,首先,要辨識說者的心,看他出於何心說此言;其次,不要參與傳播,讒言、謊言,止於智者;最後,更不能聽從讒言而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