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蓮花與牡丹的淵源

求蓮花與牡丹的淵源

蓮象征純潔,牡丹代表富貴;個人比較喜歡蓮。

她們都有很多傳說,蓮的宗教意義更大些。內容很多的說- -

公元前約500年,蓮傳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帶去的。古埃及人裝飾廟宇柱頂的“蓮苞”,仿自睡蓮,而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其實是喝了用落柘棗(與蓮沒有關系)釀制的飲料而進入逸然忘卻煩惱的境地。希臘作家希羅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時候寫道:“河中生長著壹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實生長在像黃蜂窩的莢裏。有很多像橄欖核大小的果實可以食用,可以吃鮮的,也可以吃幹的。”他所說的顯然是蓮。

除實用價值外,蓮是最常用來作為宗教和哲學象征的植物,曾代

表過神聖、女性的美麗純潔、復活、高雅和太陽。

〖印度教〗

壹位印度古代詩人用古梵文描寫他的愛人道:“卿眼如蓮苞,手如蓮花,譬如蓮藕。”在婆羅門教的神話中,創造之神據說是在毗濕奴入定時,從其肚臍中生出的蓮花中鉆出來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陸中部的比羅爾族在解釋世界起源時也有相似的說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蓮生出水面。是時巨神居於陰間,經蓮莖出至水上,以蓮花為座。”

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把蓮與神結合在壹起的,是壹尊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文獻中有關印度蓮花女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文獻,說蓮神生於蓮花,站在蓮花上,戴著蓮花的花環。

〖佛教〗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征。從公元壹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臺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壹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蓮隨著佛教,流傳到亞洲的每個角落。在爪哇的婆羅浮圖佛壇上,在緬甸的蒲日古城,泰國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吳哥窟等地的大廟裏,在斯裏蘭卡的鐘形塔裏,巴厘島的葬藍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蓮的圖畫,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中,其中的“叭彌”的意思便是蓮花。

蓮花在中國有深邃的文化淵藪。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後,蓮花備受人們敬愛。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本草綱目》載:“釋氏用為引譬,妙理俱存”。佛國也指蓮花所居之處。也稱“蓮界”。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座”或“蓮臺”,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架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誌。佛教的建築、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

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壹,又是八寶之壹,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壹。

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余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院墻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佛經中還有壹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壹只鹿生了壹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壹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中國文學與民俗中的蓮花〗

蓮與文化關系最深的是中國,在中國蓮花被崇為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在中國文學裏,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

《群芳譜》中說,“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出於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後有周敦頤的《愛蓮說》,把蓮和各種類型的人物聯系起來,“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影響深遠。《本草綱目》說:“夫蓮生卑汙,而潔白自若;南柔而實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紗綸內隱,生於嫩弱,而發為莖葉花實;又復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

北京故宮附近的北海公園本來是禦花園,園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為蓮葉所覆,蓮葉有時候高出水面將近兩米,開著千萬朵清雅芳香的花。蓮葉下可以行駛小船。

在民俗中,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有壹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夫妻恩愛。喜聯常有“比翼鳥永棲常青樹,並蒂花久開勤儉家”等等。又如藕斷絲連,用於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蓮諧音“廉”(潔)、“連”(生),民俗有“壹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

又如金蓮,據說在公元五世紀,南齊東昏候“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因而後人稱美人之步為蓮步,又稱女子之纖足為金蓮。

〖日本民俗中的蓮花〗

但有的國家、地區的民俗文化不同,也不可忽視,如日本民俗對蓮花並不認為“出淤泥而不染”那麽貞潔,而視蓮花為“下賤”之花。日本人主要把蓮與死亡以及幽靈世界連在壹起。日本花道的典型辦法是:用半枯的蓮葉和蓮蓬、新開的蓮葉和蓮花、以及未開的蓮葉和蓮苞,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

與蓮花有關的詩歌

★註意:從中國古代詩詞中對於蓮花形狀地描述可以看出:古人提到的這些蓮花嚴格說並不是睡蓮,而是荷花。

〖愛蓮說片斷〗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古詩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摘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絕句漫興(其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枯荷〗

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

〖蓮花〗

鑿破蒼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綠參差。

曉來壹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

〖白蓮〗

昨夜三更裏,嫦娥墜玉簪。

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白蓮〗

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附現代人詠睡蓮詩句:

《詠睡蓮》

瑟瑟風中多風韻,瀟瀟雨裏更出神。

淩波仙子欲睡去,休擾池中睡美人。

——(上海)張誌真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洛陽牡丹圖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清平調 李白(唐)

壹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禦筆牡丹 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 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 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韋莊(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門唯覺壹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 陸遊(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鐘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壹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荷包牡丹的傳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裏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裏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壹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壹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壹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裏過門的大姐們代繡壹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鎮上住著壹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麽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壹壹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鐘情的男子,家裏也默認了。可惜,小夥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壹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壹壹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裏有壹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壹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裏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壹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至武則天當了皇帝,與壹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壹首五言詩: 明朝遊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余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壹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仍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淒涼。武則天將牡丹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

“萬卷書”的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壹篇篇文章抄寫在墻壁上和門板上。壹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裏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古時候,洛陽附近有壹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癡,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陸軍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壹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艷品種多。壹年他培育出壹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壹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壹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