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壹個節氣讀首詩?芒種

壹個節氣讀首詩?芒種

插秧

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聞歌發,栽齊聽鼓前。

壹朝千頃遍,長日正如年。

芒種是插秧的節氣。這首詩所描寫的,正是農家在芒種前後插秧的情景。而寫下這首《插秧》詩的作者,卻是當時天底下最不可能插秧的壹個人,之壹。

誰?愛新覺羅·胤禛。

跟他不熟?清朝康熙皇帝的四兒子,雍親王胤禛。

還跟他不熟?後來的雍正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他爸爸。

還還跟他不熟?好吧。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孫儷的老公,陳建斌演的那個男壹號。

這下,熟了吧?

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時令到了芒種節氣,正是農家插秧的時間。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不壹會兒,插下的秧苗就分出了整整齊齊的行列,佇立壹看,只見壹片茂盛景象。

力合聞歌發,栽齊聽鼓前:大家以歌聲為號,齊心協力地幹活,在收工的鼓聲響起之前,田裏已經插滿了秧苗。

壹朝千頃遍,長日正如年:眼下正是壹年中白晝最長的時候,按照這個幹活勁頭,我們壹天可以插遍千頃稻田。

愛新覺羅·胤禛此詩,內容寫的是《插秧》。而包括這首《插秧》在內,類似表現農家耕田的詩,他壹***寫了23首。

這23首詩,題目分別是《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壹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篩》《簸揚》《礱》《入倉》《祭神》,壹壹對應耕田過程中的某壹個勞動片斷。

23首詩串聯起來,包括了從泡種、插秧到犁田、灌溉,再到收稻穗、過篩子、入米倉,最後祭神等等,整個兒就是耕種水稻的完整流程。

除了耕田的23首詩,胤禛還就紡織的完整流程,寫了《浴蠶》《采桑》《擇繭》《織》《裁衣》等另外23首詩。

其實,胤禛此次詩興大發,是因為以上耕和織的每壹個勞動環節都有配圖。他是針對這些配圖,寫的這46首詩。每壹幅圖配壹首詩,總***46幅圖46首詩,稱為《耕圖二十三首》和《織圖二十三首》,合稱“耕織圖詩”。大致上,相當於我們曾經看過的小人書、連環畫。

《插秧》,就是《耕圖二十三首》中的第十首詩。

要說明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插秧》詩,卻有兩個版本,區別還挺大。比如第壹句,在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原圖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物候當芒種,農人或插田”;而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欽定授時通考》中,則變成了“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

《插秧》這同壹首詩,怎麽會出現了1.0與2.0兩個不同的版本?顯然,《耕圖二十三首》先出,是1.0版;《欽定授時通考》後出,是2.0升級版。考慮到胤禛先當皇子後當皇帝,他的詩文自然無人敢改。那麽,我們今天看到的《插秧》詩2.0版,最大的可能,是他本人後來又對該詩進行了修改、潤色。

其余45首詩中,也有不少篇目存在著同樣的2.0升級版問題。

從《插秧》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胤禛這位爺,寫詩愛用疊字。比如,“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中的“整整”和“芊芊”。

其實,不僅《插秧》詩,胤禛在“耕織圖詩”的46首詩中,壹***運用疊字達到了50次之多!比如《耖》中的“四蹄聽活活,十頃望畇畇”,《壹耘》中的“飽雨纖纖長,含風葉葉柔”,《織》中的“嬌女眠齁齁,秋蟲語唧唧”。

從疊字運用來看,胤禛作詩,並非俗手。他顯然知道,適當的疊字運用,不僅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音律之美,而且還可以使詩歌在寫景狀物上,表述得更為準確,更為生動。

從“耕織圖詩”46首詩來看,可見胤禛雖然貴為皇子,平時在實踐上不大可能親自從事耕田和紡織這些農活,但卻在理論上非常熟悉耕田和紡織的各個具體環節。而且,我們還可以從詩中看出,胤禛對於農事的歌頌,對於糧食、衣服的愛惜。

寫《插秧》詩時,胤禛已經貴為大清王朝的雍親王。

而他創作“耕織圖詩”,又是找人畫圖,又是親自配詩,貴為皇子親王,搞得這麽辛苦,也是蠻拼的,為什麽?

當然可以理解為他有著強烈的重農、憂農、愛農、親農思想,所以才有此舉。但投入到寫46首詩這麽拼,僅僅是因為重農、憂農、愛農、親農,作為壹介親王,似乎又有點過於隆重了。

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還得回到胤禛當時所在的歷史現場。我們先要搞清楚,大清王朝的雍親王胤禛,在當上皇帝以前,心中念茲在茲、無日或忘,最大最重要的壹件事情,是什麽?

這件事兒,通過二月河先生巨著《雍正皇帝》的傳播,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奪嫡。

是的,雍親王胤禛寫這46首“耕織圖詩”,說穿了,還是為了奪嫡。

“耕織圖詩”正是創作於奪嫡的關鍵時期。

在每壹幅耕織圖上,都鈐有“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的印章。這兩個印章表明,在創作“耕織圖詩”時,胤禛的身份還是雍親王。

兩個印章,也透露了“耕織圖詩”創作的時間信息。“破塵居士”是胤禛的自號,在其登基後停止使用。這是“耕織圖詩”創作時間的上限;胤禛被封為雍親王,是在康熙四十八年。這是“耕織圖詩”創作時間的下限。

另外,胤禛壹生的詩作,都收入了兩部詩集之中:登基之前創作的詩,收入了《雍邸集》,登基之後創作的詩,收入了《四宜堂集》。

而在《雍邸集》的目錄中,《耕圖二十三首》和《織圖二十三首》排在《皇父禦極之六十歲次辛醜元日群臣上壽恭頌》壹詩之後,說明“耕織圖詩”創作於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元日之後,六十壹年(公元1722年)十壹月十三日康熙駕崩之前。耕織圖的繪制,由於耗時較長,可能繪制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至六十年(公元1721年)之間。

這正是奪嫡鬥爭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康熙的第壹個皇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被廢黜,又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再次被復立,在康熙五十壹年(公元1712年)十月再次被廢黜。圍繞著胤礽的廢立,包括胤禛在內的其他皇子,都加快了奪嫡的步伐。

我們當然不能說胤禛向父皇康熙敬獻了“耕織圖詩”就奪嫡成功,但是,我們可以從“耕織圖詩”壹事中,來看看他在奪嫡鬥爭中,心思之巧妙,手段之高明。

壹、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投合了康熙重農親農、以農為本的治國思想。

康熙,那是真的重農親農。在這方面,他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之中,都是表現搶眼的佼佼者。

作為皇帝,他不僅多次親自祭祀先農壇,而且,他還真的會耕地:

康熙四十壹年(公元1702年),康熙到京畿之南的博野(河北博野)視察農耕。在路經壹塊田地時,康熙竟然親自執犁,耕地壹畝,百姓聞訊來觀者達萬人之多。當時陪同視察的直隸巡撫李光地,為此專門撰文勒石,以紀其盛。

自古以來,嘴上說說親農重農的皇帝多了,但像康熙這樣真的會幹農活的皇帝,卻是屈指可數。

如果說康熙親自執犁,當眾耕地,有做秀嫌疑的話,那麽他花費十年時間從江南引進優良稻種,在京西玉泉山試種並最終取得成功,以致為今天的北京市海澱區留下了壹個享譽海內外的水稻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業部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就不太可能是作秀了吧?

康熙引進的水稻,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獲得了巨大成功:“玉泉山官種稻田十五頃九十余畝,其金河、蠻子營、六郎莊、聖化寺、泉宗廟、高粱橋、長河西岸、石景山、黑龍潭、南苑之北紅門外稻田九十二頃九畝余,合官種稻田***壹百八頃九畝有零,較往時幾數倍之。”從此,時稱“禦稻”後稱“京西稻”產出的稻米,成為清朝宮廷禦用稻米的主要來源。

有這樣壹位重農親農的父親,兒子胤禛獻上“耕織圖詩”,算不算搔到了癢處?

二、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表達了自己如果有機會繼位,將蕭規曹隨、亦步亦趨,繼續延續康熙的重農親農政策。

原來,康熙也命人畫過《耕織圖》,自己也作過“耕織圖詩”。

原來,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農事活動的“耕織圖詩”,首創權並不在胤禛,也不在康熙。

這個首創權,屬於南宋壹位名叫樓璹的淤潛縣(浙江臨安)縣令。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樓璹縣令首創繪制了《耕織圖》45幅,包括21幅耕圖、24幅織圖,每幅圖都附了壹首五言律詩。樓璹完成史上第壹幅“耕織圖詩”之後,上呈給宋高宗,得到了升官獎勵,其作品也得以宣示後宮、流傳後世。

樓璹的“耕織圖詩”,被稱為“我國最早完整記錄男耕女織的畫卷”,“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世界第壹部農業科普畫冊”,“農耕時代最漂亮最有價值的壹本圖文書”,“用繪畫配合詩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農桑勞作過程的壹大創舉”。

樓璹“耕織圖詩”之後,元、明兩代均有類似版本的作品,但其重視程度都不如清朝。

康熙在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時,江南士人上呈樓璹“耕織圖詩”殘本。康熙攜回京城後,命宮廷畫師焦秉貞依圖重繪,歷七年之功,於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繪成。

康熙版的“耕織圖詩”,由康熙親自撰寫序文並題詩,並於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刊行頒賜諸皇子,以加強對他們的重農教育。胤禛自己也回憶說,“余昔侍豐澤園,曾蒙頒示”。

可能從受賜之日起,胤禛看到父皇康熙如此重視“耕織圖詩”,就動了拿“耕織圖詩”搞事情,別出心裁討父皇歡心的念頭。而到了奪嫡鬥爭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胤禛終於放出了蓄謀已久的大招兒。

胤禛拿“耕織圖詩”搞事情,不是簡單地照抄和模仿,而是在繼承中又有所創新。

繼承的是,康熙46幅圖,他也46幅圖;康熙作序,他作跋;康熙自己配詩,他也自己配詩。“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嘖嘖,好壹個“深肖朕躬”的乖兒子。

創新之壹,康熙是黑白連環畫,他是彩色連環畫。康熙的“耕織圖”,是命宮廷畫師焦秉貞畫的黑白版——白描本畫,胤禛的“耕織圖”,則是由不知名的畫師畫的彩色版——設色絹本畫。可惜的是,由於奪嫡事密,為胤禛繪制彩色連環畫的畫師,雖然畫藝高超卻未能留下姓名。可以肯定的是,不是胤禛本人畫的,他木有這高的繪畫水平。

創新之二,康熙配的是七言詩,他配的是五言詩。比如《插秧》壹圖,康熙配的七言詩是:“千畦水澤正沵沵,兢插新秧恐後時。亞族同心協力作,月明歸去不嫌遲。”對應的,胤禛配了這首《插秧》詩。雖然兩首詩說的事兒,都差不離兒。

三、胤禛創作並向父皇康熙敬獻“耕織圖詩”,巧妙表達了自己如果沒有機會繼位,將躬耕田畝,歸隱田園,做壹個安分守己的藩王,甚至可能會去做壹個農夫。

胤禛是如何做到這壹點的?

很簡單,親自上場,搏命演出:他讓畫師把自己本人,畫成了“耕織圖”中的農夫,把自己的福晉(即正妻),畫成了“耕織圖”中的織婦!

換句話說,在胤禛版“耕織圖”的46幅圖中,胤禛和他的福晉,幾乎出現在了每壹幅圖之中,並且還基本上都是主角。

再換句話說,等到胤禛版“耕織圖”送到父皇康熙的眼前時,康熙看到的是,自己的四兒子在“浸種”,四兒子在“耕”,四兒子在“耙耨”,四兒子在“插秧”,四兒子在“灌溉”,四兒子在“收刈”,四兒子在“簸揚”,四兒子在“入倉”;同時,康熙看到的是,自己的四兒媳在“浴蠶”,四兒媳在“采桑”,四兒媳在“擇繭”,四兒媳在“織”,四兒媳在“裁衣”。

不得不指出,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有意地讓自己的真實形象,在壹幅畫像或者壹張照片中出現,此舉頗為行險,算是壹招險棋。因為這些畫像或照片無論當時的政治效果如何,事後都是難以修改的鐵證,很可能會被政治對手進行另外的解讀,從而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那麽,在這場奪嫡權力鬥爭中,胤禛夫婦主演的“耕織圖”上呈父皇並被公之於眾之後,會被各色人等進行怎樣的解讀呢?

胤禛第壹個要考慮的,是父皇康熙的解讀。

作為父親和皇帝,康熙看到這壹幕又壹幕,會是什麽樣的內心感受?史書上沒有留下康熙看到胤禛夫婦傾情出演“耕織圖”時的情緒反應,更沒有留下他的內心感受。但我們不妨猜壹下看看。

首先,自然是高興。自己親農重農,四兒子和兒媳也懂自己的心思,學著親農重農。這無論如何,是值得高興的大好事。

其次,當然是新奇。自己的兒子兒媳,是天潢貴胄,從來沒有幹過農活的。可現在圖中的他倆,壹個親農,壹個親蠶,看著還怪有趣的。

最後,可能還會有惋惜。如果自己選定的繼位之人不是四兒子,那麽,從小看著長大的雄才大略的四兒子,就可能真的只能當壹個安分守己的藩王,或者當壹個躬耕田畝的農夫而終老此生了。四兒子還是有才的,這樣安排,太令人惋惜了。

說不定,就是康熙此刻的那壹絲惋惜,決定了他最後遺詔中那壹句關鍵的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胤禛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奪嫡對手、眾位皇兄皇弟的解讀。

如果繼位的是自己,胤禛在“耕織圖”中畫上自己的像,也不會丟身份,更不會留下什麽笑柄。因為自古以來,天子親耕、皇後親蠶,本就是皇帝夫婦的本職工作之壹。

如果繼位的不是自己,胤禛在“耕織圖”中畫上自己的像,也不至於觸怒新皇帝。因為胤禛可以解釋:我根本就不想當這個皇帝,我早就通過“耕織圖”向父皇表明了想法,我只想當壹個躬耕田畝的農夫而已。妳不信?有圖有真相啊。

可進可退,可攻可守。高,實在是高。

奪個嫡,真不易。胤禛最終能夠奪嫡成功,變成雍正皇帝,從“耕織圖”中,從《插秧》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真的是動了不少的巧妙心思,用了不少的高明手段。

芒種節氣到來,意味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這是壹個反映農業物候的節氣,“小滿後十五日,鬥指丙,為芒種,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芒種芒種,忙著種。“芒”,指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收獲;“種”,指谷黍類作物的播種。

芒種節氣到來,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而言,還意味著從此進入梅雨季節。此時,雨日多、雨量大、溫度高、日照少。這樣的多雨多水天氣,對於正處於旺盛生長期、需水較多的水稻和棉花等作物,十分有利;但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較不利,因為陰雨多濕度大,室內用具容易生菌發黴,所以“梅雨”也可俗稱“黴雨”。

芒種時節,很適合文藝青年們,尋找儀式感。

因為壹到芒種,百花逐漸雕落,文藝青年們可以在此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給花神餞個行。

在《紅樓夢》中,文藝青年林黛玉的著名橋段“黛玉葬花”,就發生在芒種前後。在第二十七回,曹雪芹直接寫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壹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族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壹顆樹上,每壹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壹時也道不盡。”

看看,曹老先生說了,“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文藝女青年們,長得比較娘的文藝男青年們,快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