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黃河》(羅隱)詩句譯文賞析

《黃河》(羅隱)詩句譯文賞析

黃河 羅隱 系列:關於描寫黃河的古詩詞 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註釋  (1)、這首詩不是真的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諷唐代的科舉制度。   (2)、「莫把」二句:揭露官場像黃河水壹樣混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河水的阿膠都倒進去,也無濟於事。天意難明: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3)、銀漢:天上。此指皇帝身邊。   (4)、「高祖」句:是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意思是說賜給妳們的爵位是永恒的,自由等到黃河變得像衣帶那樣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樣平的時候,妳們的爵位才有可能失去。喻指貴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祿,不肯放手。   (5)、「仙人」句:貴族階級把持朝政,猶如「仙人占鬥」(象征皇室或朝廷)。要想考試求官的人(客槎),只要經過他們援引,就飄飄直上了。   (6)、「三千」二句:傳說「黃河千年壹清,至聖之君以為大瑞」。詩人用這句話的原義說,三千年黃河才澄清壹次,誰能夠等得著呢?妳也不用預先報告好消息。反過來就是說,朝廷上的烏煙瘴氣,就和黃河水變清壹樣,幾乎是沒有希望的。 鑒賞  這首《黃河》,不是真要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嘲唐代的科舉制度。  壹開頭,作者就用黃河無法澄清作比喻,暗示當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正和黃河壹樣汙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去,也無濟於事。接著又用「天意難明」四字,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下面兩句,作者進壹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李白詩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黃河古來又有九曲之稱,如劉禹錫《浪淘沙》詞:「九曲黃河萬裏沙」。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系起來,馳聘想像,寫道:「解通銀漢應須曲」。表面上是說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可是「銀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運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的手段。唐代科舉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學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奔巴結當權人物的本領,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  古人誤以為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昆侖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昆侖」同「銀漢」壹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裏勾結,壹出手就不幹不凈,正如黃河在發源地就已經汙濁了壹樣。  五、六兩句,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五句是指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裏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翻譯出來就是:要到黃河象衣帶那麽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妳們的爵位才會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說的是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據說他坐了壹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覺到了壹個地方,看見有個女子正在織布,旁邊又有個放牛的男子。張騫後來回到西蜀,拿這事請教善於占蔔的嚴君平。君平說,妳已經到了天上牛郎織女兩座星宿的所在地。  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同樣也有寓意。上句是說,自從漢高祖大封功臣以來(恰巧,唐代開國皇帝也叫「高祖」),貴族們就世代簪纓,富貴不絕,霸占著朝廷爵祿,好像真要等到黃河細小得像衣帶時才肯放手。  下句又說,封建貴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鬥」。(天上的北鬥,古代天文學屬於紫微垣,居於天北極的周圍。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們既然占據了「北鬥」,那麽,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試求官的人),只要經他們的援引,自然飄飄直上,不須費力了。  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傳說「黃河千年壹清,至聖之君以為大瑞」(見王嘉《拾遺記·高辛》),所以詩人說,三千年(應是壹千年)黃河才澄清壹次,誰還能夠等得著呢?於是筆鋒壹轉,不無揶揄地說:既然如此,就不勞駕您預告這種好消息了!換句話說,黃河很難澄清,朝廷上的烏煙瘴氣同樣也是改變不了的。這是對唐王朝表示絕望的話。此後,羅隱返回家鄉杭州,在錢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長安考試了。  這首詩藝術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第壹,詩人拿黃河來諷喻科舉制度,構思巧妙;其次,句句緊扣黃河,而又句句別有他指,手法也頗為高明。詩人對唐王朝科舉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詩中語氣激烈,曾有人說它是「失之大怒,其詞躁」(見劉鐵冷《作詩百法》),即不夠「溫柔敦厚」。  這是沒有理解羅隱當時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