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區別善惡的良知,這是人的本性。
:這四句話是明朝大儒王陽明所做,是陽明心學的觀點。 盡管是心學,但是用佛法來解釋更加的準確。
1、第壹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是指人的清凈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無善無惡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論,也不是荀子的性惡論。清凈自性不著壹物,沒有名相,離語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講,說似壹物即不中。
2、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為什麽凡夫眾生都是有是非善惡的觀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惡的觀念非常強烈,常常看到別人的惡和非,從而導致自己內心裏面無盡的煩惱。然而我們的真如佛性本來是沒有是非善惡分別的。圓覺經講,“眾生都具有無始無明,壹念妄動起了分別執著”,於是就生發出了壹個善和惡的分別,也就落入了二元對立的觀念,也就是有善有惡,有對有錯。
3、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的意思是人們能夠區分善和惡,從而棄惡從善,這就是良知。這個說法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不究竟,前面講佛擁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對世間萬法不起分別。知善知惡,說明還有壹個分別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別的邪見。
4、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裏的格物經常被錯解,現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這不是古人造這個詞的本意,這種錯誤的認知印光大師曾予以批判。所謂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獲得正確的知見。
最後,總結壹句,陽明心學取材於佛學,但是不能超越佛學。所以欲學心學者,盡可以先研佛學,佛學通,則世間學問自然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