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蔡範:古代軍隊是怎麽打仗的?戰鬥前真的有統帥作戰嗎?

蔡範:古代軍隊是怎麽打仗的?戰鬥前真的有統帥作戰嗎?

蔡範:古代軍隊是怎麽打仗的?真的有總司令單挑嗎?(教練有戰前單挑,但很少)

古代的戰爭真的像影視作品中將軍壹對壹的戰鬥嗎?妳想多了,不可能的。那麽,古代的戰爭是怎麽打的呢?

春秋初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像是壹場競技比賽,交戰雙方都遵守文明的戰爭規則。

附庸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無法通過談判解決,必須通過戰爭解決。主戰方會先向敵方發出戰書,約定時間和兵力,選擇兩國邊境比較平坦開闊的地方。當使者向敵國遞交戰書時,敵國必須舉行宴會,很像現在的體育邀請賽。

妳必須以打仗出名,不能無緣無故發動侵略戰爭。“不哀不猛”。如果國王剛剛去世,或者國家遭受重大天災人禍,其他國家就不能對這樣的國家發動戰爭,否則如果被稱為乘人之危,就會被鄙視。

戰鬥人員壹般是具有貴族身份的出租車,稱為士兵。奴隸和地位低下的普通人無權作戰,只能從事做飯、餵馬、修車等後勤工作。

兩軍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擺好陣勢後,開始交戰。壹方不擺軍陣,另壹方不得發動攻擊,雙方在開始對抗前會做好充分準備。當時以車戰為主,兩軍派出同等數量的戰車作戰。妳送壹個,我送壹個,妳送五個,我也送五個,力量必須相等。戰車作戰時,後面的部隊只能觀戰,不能偷襲。

兩軍戰車揮舞著武器來回攻擊。如果敵兵被打死,他們就贏了。如果妳只殺了對方,對方放棄抵抗,妳就應該立即停止戰鬥。妳不能殺死已經失去抵抗力的傷員,妳得讓他回營地療傷。

如果總司令對單打獨鬥不感興趣,他會下令兩軍全部出動作戰。如果壹方戰敗逃跑,另壹方只能追擊五十步。過了五十步,它不能再追了,就鳴金鈴,撤退。五十步之內俘虜的敵兵,要抓回去做奴隸,如果俘虜很老了,要放回去。

當然,這種競技戰爭只持續很短的時間,更多的時候,戰爭是無情的,尤其是戰國時期,殺城投降是家常便飯。

商鞅變法後,秦國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並吸收了魏國“武”和齊國“武”的優點,訓練成為虎狼之師。兵種是步兵、弓弩手、戰車和騎兵,輔助兵種是修築工事的工兵、醫治傷口的衛生員、傳遞消息的信使、運送糧草的運輸者、炊事員。當時各國對作戰兵種的質量要求很高。

士兵的體能

弓弩手標準:40歲以下,身高7尺5寸以上,熟練使用臂弩和交錯弩,能開八石弩,能連續開弓20次,能在50步內命中靶心,能熟練地在地上、戰車上和馬背上射擊敵人。

步兵標準:穿上甲胄、甲袖、甲裙三重甲,手持十二石強弩,攜帶五十支箭,背上弓,戴上頭盔和寶劍,帶上三天的糧食,半天就可以行軍百裏。

戰車標準:40歲以下,身高7英尺5英寸以上;能馳騁在馬上,能馳騁在戰車上;並且能在戰車上前後左右上下四面作戰,能持大旗,能裝滿八石弩,能左右前後射敵。

騎兵標準:40歲以下,身高7英尺5英寸以上;身體強壯,行動敏捷,反應敏捷;能在馬背上馳騁並能立刻彎弓射箭,能在各個方向自由搏擊,進退自如;他能騎著馬翻越溝壑,爬過山頭,越過險阻,跨過洪水,追逐強敵,以壹敵十。

武器

軍隊配備的武器裝備有:弩、弩、矛、戟、劍、弩車、戰車、運輸車、攻關打孔車、爬墻鐵爪、設障護營鐵蒺藜、架橋鐵箍、頂棚、割草鐮刀、砍樹斧、野營鐵箍、繩索、防雨彩布。

壹萬人的軍隊,需要配備6000支強弩,2000支戟盾,2000支矛盾,30萬支箭,8000支備用弩,以及300名修理作戰裝備和制造武器的工匠。

信息傳遞

軍隊作戰時,將軍站在建築物或戰車後面指揮前方士兵作戰。將軍身旁立著壹面高高的牙旗,意為指揮中樞,矮個子士兵守衛安全。大部隊作戰時,戰場往往是幾平方公裏,將軍的指示是通過金鼓、旗幟、號角、使者來傳達的。

擊鼓代表進攻,慢擊鼓代表慢攻,快擊鼓代表快攻;響鈴表示撤退,響鈴表示緩慢撤退,響鈴表示快速撤退。

指揮中心旁,除了牙旗,還豎立著綠、紅、白、黑、黃五色方位旗,用於傳達軍令、識別方向。每個支隊的士兵都有旗手,他們用旗語與將軍交流。將軍旁邊的旗手揮動紅旗,走在前面的旗手也揮動紅旗,稱為響應旗。向前進攻時,綠旗表示向東,紅旗表示向南,白旗表示向西,黑旗表示向北,黃旗表示原地不動。排陣時,舉青石板打直陣,舉白旗打方陣,舉紅旗打尖陣,舉黑旗打彎陣,舉黃旗打圓陣。當然,五色旗能傳達的意思更多,士兵在練兵的時候就已經背過了。除了五色旗,還有軍旗,可以用來區分敵我,也可以用來阻擋敵人視線,增強軍隊氣勢,用旗幟遮天,給敵人造成心理沖擊。如果旗手倒下,軍旗或指揮旗被砍,前後指揮中樞失去聯系,就會導致混亂,所以旗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除了鼓、金、角、旗的配合,信使、偵察兵騎著快馬隨時反饋、傳達將軍的指示,保證上下信息暢通。

如果戰線太長,戰鬥區域太大,超出了將軍的視線,將軍下面的副指揮官或者壹個上尉就會帶領這個師作戰,命令也是通過鼓、金、角、旗傳達,傳令兵會聯系將軍和壹個上尉。

行軍打仗,除了指令流暢,最重要的是軍隊的隊形。如果隊形不亂,信息暢通才能保證各兵種協同作戰,協同作戰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壹旦局勢混亂,聽不到將軍的指示,就會跳來跳去,互相踐踏而死。只要妳跌倒在地,就不能再爬起來。

在戰爭中,除了將軍與士兵之間的溝通順暢之外,皇帝與將軍之間的溝通也很重要,因為皇帝是戰場的統帥,並且負責糧草和武器的供應、軍隊的補給、將軍的更換等。必須由皇帝協調。

皇帝與前方將軍之間的軍事信息交流,是以陰字和陰文為基礎的。陰字是壹種特殊的軍事符號,每壹個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只有皇帝和前面的將軍才知道。尹姝是壹個有更多內容的文件。這份軍事情報文件寫在絹帛上,然後剪成三份。三個不同的人送信。送到目的地後,具體內容只有三部分結合起來才知道。殷書的保密性很高,即使送信人看到了部分文件或者被敵人截獲,也不知道裏面的內容。

隊形安排

兩軍交戰,陣是第壹要素。最常見的隊形有方陣、圓錐陣、圓陣、嚴陣、長蛇陣等。方陣和錐陣多用於進攻或突破,圓陣用於敵人包圍下的防禦,嚴陣和長蛇陣用於包圍或反包圍。編隊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和情況變化靈活布置,不是壹成不變的。進攻的軍隊通常以遠程弓弩手為前鋒,緊隨其後的是重甲戰車和步兵,騎兵布置在軍隊兩翼,進行快速機動。所謂強弩在前,匕首在後。

兩軍對峙時,弓弩手遠距離攻擊,壓制敵人前進,挫敵銳氣,戰車和重甲步兵緊隨其後。當勢不可擋的騎兵手持戟矛沖入敵軍鐘君時,迅速將敵軍壹分為二,騎兵兩翼夾擊,將敵軍團團圍住,使敵軍難以顧及首尾,從而將其殲滅。

弩作為遠程攻擊武器,分為臂弩、蹬弩、腰弩,力度不同射程也不同。壹個弓弩手會背上大約65,438+05支箭。箭太多了,行動不方便,他也沒時間發射更多的箭。所謂三箭臨頭,敵軍騎兵就會沖到前面。

如果敵軍騎兵進攻,假設兩軍相距150m,馬以每秒15m的速度奔跑,對方騎兵只需10秒就能到達己方陣地,己方弓弩手只有10秒的射擊時間。弓弩手每5秒可以射出壹箭,最多只能射出兩箭。弓箭手可以射到65,438+00秒。

因為裝箭需要時間,弓弩手至少要排成三排。第壹排要射箭,第二排要瞄準目標,第三排要等著上弦裝箭。這樣壹來,箭會依次射出,雨水會不斷射向敵人,讓敵人沒有閃避的空隙。有時候是前排跪著,後排豎著拍,交錯拍。弓弩手方陣可以很長,但不能太粗。在壹部電影裏,弓弩手的正方形有幾百米長,幾百米厚。如果這樣安排,後面的弓弩手射出的箭就會落在自己的軍隊上,殺死自己的人。所以弓弩手方陣的厚度不超過20米,十排左右為宜。

箭雨落在敵營上。如果士兵有盔甲和盾牌保護,戰馬就沒有保護。壹旦戰馬受傷,戰車就會失去控制,導致軍隊混亂。

如果己方進攻,弓弩手在射完箭後,讓出通道,騎兵迅速從後面殺出。弓弩手跟隨騎兵和步兵。這輛車通常裝有成捆的箭。這時候弓弩手就可以把箭從車上拿下來射敵人了。弓弩手提高射擊角度,還擊,掩護騎兵進攻。當密集的箭雨落在敵營上,壓制敵軍的弓弩手無法還手,戰車騎兵也沖向敵軍,將盾陣拋得亂作壹團。

在開闊平坦的地方作戰,戰車是壹種沖擊武器。壹輛戰車由三個人組成。壹個是禦者,坐在中間,負責開車。壹名士兵站在禦者的左右兩側。士兵手裏拿著長矛和戈之類的長柄武器。在接近敵人時,因為他在車上,所以可以居高臨下,壹槍斃敵。

秦軍的進攻戰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陣地戰。古代的弩相當於現代的火炮,古代的車騎相當於現代的坦克,古代的步兵相當於現代的步兵,古代的輕騎兵相當於現代的快速機動部隊。通常用炮火先進行遠距離攻擊,壓制敵人的火力,破壞敵人的防禦,擊潰敵人的精神,擾亂敵人的陣地。然後裝甲部隊迅速追趕,掩護身後步兵,縱深推進,突破對方前鋒,機動、分割、圍殲敵人,達到攻擊目的。

戰車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開闊平坦的地方使用。如果是在山坡上或崎嶇不平的田野裏,戰車是沒有用的。很多情況下,戰車只能用於糧草的後勤運輸。相對來說,騎兵更實用。所以弓弩手、騎兵、步兵是最常用的兵種。

當然,在空曠的野外,兩軍擺好陣型對峙,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戰場瞬息萬變,山地、沼澤、峽谷隨時可能遭遇敵人,戰術也各不相同。攻城戰、攻城戰、營救戰、奇襲戰、殲滅戰、進攻戰、撤退戰、突破戰等。,不同戰場各軍兵種配合不同。

秦朝雖然沒有馬鐙,但是有了馬鞍,騎手在奔跑的時候也不會從馬上掉下來。騎手可以把腳伸進固定馬鞍的皮繩裏保持平衡,騰出手來射箭。即便如此,騎兵也不能成為攻堅戰的主力。

兵書上有壹句話:“騎馬有十大好處:是第壹次遇敵;第二,利用弱點去背敵;第三,追散攻亂;第四,遇敵後;第五,掩其糧,斷其軍路;第六,擊其關津,築其橋;第七,趁其不備,不振而擊之;八說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燒其積蓄,空其城池;十天的掠奪對它的孩子來說是個負擔。這十個也是騎行的好處。”騎兵的作用仍然主要是騷擾、偵察、迂回、偷襲和追擊。

當時趙武靈王對騎射進行改革後,趙的騎兵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以騎射為主,不會用騎兵沖陣。重騎兵沖進陣是羅馬軍團和馬其頓軍團的作戰方式。西方馬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冶鐵業發達。他們可以建造厚重的盔甲,馬也有盔甲。為了約束重騎兵,通常以盾牌和長矛為主。把6米長的矛放在大盾上,重騎兵會害怕。長柄武器的特點是不用近距離接觸就能殺死敵人。當騎兵沖到面前時,步兵手持盾牌和長矛站在那裏,將騎兵從幾米外的馬背上挑了下來。騎兵雖然穿著盔甲,但眼睛和脖子都露在外面,這仍然是最薄弱的地方,容易受到正面攻擊。矛陣只能防騎兵,近戰完全處於劣勢,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戰國時期沒有重騎兵沖陣,壹般都是戰車沖陣。在兵馬俑坑內的戰車旁挖掘出壹根近7米長的木桿。有人以為是矛,最後確認是旗桿。

當時的秦軍還是以銅兵器為主,其鋒利、堅硬、堅韌都不如鐵兵器。但由於冶鐵業不發達,技術不成熟,鐵制武器的性能無法得到充分展示。秦國在鑄造銅兵器時,將銅和錫以合理的比例搭配,制作出硬度很強的兵器。打勝仗,武器裝備只是壹方面,更多的是戰略戰術和國力的比拼。

長平之戰,誘敵深入,把趙圍困在狹窄的山谷裏。秦軍在所有的關口都挖了又寬又深的壕溝,壕溝裏豎起了鋒利的木樁,使得馬匹和士兵無法通過。離戰壕二十步遠的地方,鋪上鐵薊,旁邊建起高塔。城樓上放了連弩和滾石,四面楚歌。很多時候,有利地形勝過百萬雄兵。

士兵很狡猾。戰爭講究的是戰略,很少像電視裏那樣,所有的部隊都集中在壹個廣場上作戰。壹個合格的士兵,就算拿著矛和戟打十分鐘,體力也會大打折扣。打了半個小時,手就會發軟,壹個小時就到了體力的極限。如果他的狀態被敵人打亂,壹般會在半個小時內撤退,勝利者不會追擊太遠,因為體力太多,除非安排壹支隊伍不參戰,專門追擊。

冷兵器戰鬥是非常殘酷的。打鬥時有慘叫,血濺,四肢飛揚,開膛破肚,內臟傾倒。用流血來形容壹點都不為過。如果沒有心臟、頸動脈等致命的地方,受傷的士兵會在地上掙紮、慘叫很久才死去。雖然有醫療兵,但他們不會上戰場救人,只會在後方治病。

戰鬥型

有很多攻城戰。宋代以前,中國的城墻都是用土夯築的,不像西方的城墻大多是用石頭砌成的。攻城時,弓弩手向城墻上的守軍射箭,掩護攻城的步兵,用梯子爬上城墻,或用攻城錘擊打城門,或用利爪爬上城墻。如果準備充分,建造大型攻城塔是攻擊城市的快速方法。堆土攻城需要很長時間。用大量的士兵把護城河填滿土,堆在城墻下,堆起壹個大土坡,從土坡爬到城裏。堆土攻城至少要壹個月。如果城市上方有水庫河,可以挖大壩,洪水攻城。守城壹方因為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考驗了城市的物質儲備、軍民團結的精神和將軍的意誌力。有的城市破了,有的城市還能堅持壹年。墨子是守城戰法的集大成者,《墨子》壹書詳細記載了十余種守城戰術。

任何先進的軍事陣列都可以被模仿和破解。國家之間的戰爭是群體之間的競爭。將軍的作用沒有想象中那麽大,軍事決策也不是壹個人說了算。最終取勝的關鍵在於綜合國力的競爭,涉及人才、制度、經濟、武器裝備等。當時秦國人才濟濟,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族人,無論卑微還是高貴,只要是有才能的都可以重用,於是六國很多優秀人才都來為秦國效力。在制度上,秦國是法治國家,法制相當完善。無論是農業生產,兵器制造,兵役征集,功過獎懲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正嚴明;經濟上,秦國擁有八百裏秦川和肥沃的巴蜀土地,為出兵遠征提供了保障。

淹沒

秦軍的軍事制度非常鼓舞人心。只要在戰場上殺死壹個敵人,朝廷就會獎勵壹座農舍,兩個奴隸,並封號等級。秦國把軍事成績分為二十等,最高二十等,最低壹等。

據《通典》記載,秦朝封爵二十,為了獎勵貢獻,二十為侯,十九關侯,十八關女,十七關女,十六關女,十五關女,十四關右,十三關中,十二關左,十壹關右,十關女,七關大夫,六關大夫。

秦軍殺死敵人後,立即砍下敵人的頭,掛在腰間。有的戰士把三四個敵人的腦袋掛在腰間,依然像瘋狗壹樣撲殺敵人。面對這樣的軍隊,六國真的嚇壞了。因為頭太大,不方便攜帶,後來又改成割耳朵。殺死敵人後,割下左耳放入口袋。戰鬥結束後,將根據耳朵數量獲得獎勵。

壹個普通人要想改變卑微的命運,只能在戰場上多殺幾個敵人,立功之後,命運就徹底改變了。秦國很多老百姓和罪犯平時都不穿任何盔甲保護,只穿普通的布衣,拿著武器瘋狂地攻擊敵人。嗜血的本性令人恐懼。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秦國有兩個士兵在戰場上為搶奪敵人的人頭發生了爭執。

其他六國的軍事成就也是以殺敵數量為依據,人頭就是戰利品。但是,其他國家的軍事制度有很大的弊端。軍功章是給士兵自己的。殺的敵人越多,得到的獎勵越多,爵位越高,土地越豐富。許多戰士在殺死許多敵人後變得富有。這名士兵本人擁有大量土地財產。他有了爵位後,想享受生活,變得怕死。壹個還在戰場上戰鬥的有錢人,所以這群有錢士兵的戰鬥力逐漸喪失。

就像壹個創業公司,創業階段大家都很努力。公司上市,很多員工都變富了,都想享受生活,不想加班加點辛苦工作。

秦在發現了這種獎勵方式的致命弱點後,決定改變弊端,實行全面的獎勵制度,即每打死壹個敵人,朝廷就給他家十畝良田,壹分家產若幹仆從。如果父母是囚犯,只要兒子在戰場上殺死兩個敵人,就可以出獄,獲得自由。如果家裏其他人都是奴隸,他們也可以成為平民。至於士兵本身,如果繼續在部隊服役,只會享受騎士的榮譽。如果他們殺死壹個敵人,他們將被提升為騎士。等他們老了,服役期滿後,如果還沒死,可以分配給地方官。如果士兵本人在戰鬥中陣亡,他的爵位將由他的家人繼承。這樣,壹個士兵貢獻越大,他的頭銜就越高,他的家庭分享的土地也就越多。當壹個士兵的軍銜很高時,他可以在軍隊裏當軍官。當了軍官後,危險性比普通士兵小,待遇更高。這樣隊伍殺敵的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許多農民被征召入伍。經過訓練,壹旦上了戰場,他們不穿盔甲,就像壹群餓狼,撲向敵人。

所以秦國的軍事制度更加合理,可以激發士兵的戰鬥勇氣,為戰爭服務的更徹底。

長平之戰,趙40萬大軍被圍,秦王發出全國動員令,全民封爵。河內縣15歲以上的男人全部上前線支援戰鬥,沒有後顧之憂帶著糧食和武器裝備。* * *投入的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總數達到百萬。趙軍圍攻後,舉國恐慌,大臣們互相猜疑,猶豫不決,誤了戰機。

壹城壹池的得失,取決於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將領軍事能力,但長久的勝利,取決於國家制度與時俱進、自我更新的能力。

摘自蔡範《大秦王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