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從劉備托孤,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君臣關系是怎樣的嗎?

從劉備托孤,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君臣關系是怎樣的嗎?

談到中國歷史上最和諧、最穩定、最知心的君臣關系,妳壹定會想到齊桓公與管仲、劉備與諸葛亮這兩對君臣,尤其是劉備與諸葛亮,堪稱君臣關系的典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劉備在臨死前托孤諸葛亮時說過的壹段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翻譯:妳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壹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事,如果我這個兒子可以輔佐,請盡力輔佐,如果他沒有才能,妳可以自己決定如何取舍(取而代之)。

從劉備壹生的事跡來看,寬厚仁慈、禮賢下士、折而不饒、永不言敗是他的性格特點,劉備除了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賜死了有可能威脅政權穩定的義子劉封之外,終身沒有殺過壹個大臣,哪怕是背叛他的人,比如糜芳、黃權、孟達等,仍然善待他們的家人,劉備沒有理由在臨終前托孤還耍心眼,故意試探諸葛亮,以陰謀論來揣測劉備的托孤之意是壹種主觀的臆斷。

劉備

放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君主所選的托孤人選都是經過多方面考察而選定的,比如漢武帝托孤於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早在漢武帝去世前四年,漢武帝就以《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以確定霍光是將來的托孤人選 ,這在四年前就選好了,而且是經過多方面的考察。

同樣的道理,劉備托孤諸葛亮是早就計劃好的人選,沒有理由再來試探壹番,那麽劉備是臨死前故意說出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逼著諸葛亮表忠心嗎?

當然也不是,沒有必要,忠心之人無需表達忠心,不忠心之人即使表達了忠心,到了該篡位之時,仍然會毫無猶豫地篡位,比如司馬懿,魏明帝曹睿臨死前托孤於曹爽、司馬懿,曹睿可是看好了司馬懿,在臨死前壹直忍著壹口氣等司馬懿回來,交待好後事才去世的,當時司馬懿對曹睿說過壹句話:

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

司馬懿的言外之意就是說:當年妳父親曹丕都曾托孤給我輔佐妳,現在妳就放心去吧。可結果呢,司馬懿到了該篡位之時可是毫不猶豫的。

劉備托孤諸葛亮

從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和曹睿托孤於司馬懿最終的結果來看,人品道德是決定托孤之人是否正確的標準,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比如前面提到的漢武帝劉徹托孤於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即使後來的上官桀、桑弘羊聯合燕王劉旦打算廢除霍光與漢昭帝時,霍光仍是平定叛亂並且維持漢武帝遺命的堅定力量,即使後來霍光大權獨攬,仍是堅定維護漢朝統治的忠臣。

從封建帝王的角度來看,他所選擇的托孤重臣既要是能幹的人,又要是忠誠的人,而且忠誠排在能力之前,而且是衡量人選的重要因素,漢武帝之所以?罷百家,尊儒術?,是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儒家講的是:三綱五常。

所謂的?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講的臣子絕對服從君主,兒子絕對服從父親,妻子絕對服從丈夫。所謂的?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是講道德方面的約束,是三綱的補充,而三綱五常這些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君王的統治,這也就是所謂的儒家治國,所以兩漢選拔人才是以道德為第壹標準,有才能沒道德的人是限制使用的,有道德沒才能的人是培養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是提拔使用,沒道德也沒才能的人是堅決不會用。

魏明帝托孤司馬懿

這套人才選拔標準,同樣用於托孤大臣的選擇,但不是每壹位君主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劉備選擇了諸葛亮,而曹睿選擇了司馬懿,兩種截然不同選擇,就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壹個忠心輔佐,壹個謀權篡位。

所以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第壹個要素就是道德,君主需要的是絕對的服從,雖然不乏開明君主開啟大度開明的政策,比如唐太宗,魏征就敢死諫不怕得罪,只到皇帝改變主意,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是唐太宗,比如漢武帝,在位期間李蔡、嚴青翟、趙周、公孫賀、劉屈牦五位丞相被殺,雖然各有原因,但確實都死在漢武帝手上,不得不說漢武帝,也有嗜殺的壹面,其原因無非就是需要絕對的忠心。

忠心是屬於道德方面的壹個範疇,但是,忠心與道德是壹個極難衡量的標準,太過於主觀化,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畢竟人心隔肚皮,誰也無法判斷今天對妳忠貞不二的人,明天會不會背叛,所以許多時候,君主選擇大臣都是憑借自己的喜好,同時參考才能、道德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作出判斷。

在忠心與道德不好衡量的時候,君主用來管理天下便考慮到了另壹個重要因素,就是:權力的制衡。這也是君臣關系的第二個要素。這裏的權力制衡不是指制衡君主的權力,要知道當時的君主權力是至高無上,無法制衡的,君主需要制衡的權力是手下權臣的權力。

漢武帝托孤

權力制衡簡單地說就是不能讓任何壹個權臣的權力壹家獨大,要有制衡權臣另外的人或者權力存在,比如說漢武帝讓霍光托孤,同時讓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分割掉霍光部分權力,而不至於讓霍光壹家獨大,同樣的道理,曹睿讓司馬懿托孤的時候還安排了曹爽來制衡,劉備讓諸葛亮托孤時還安排了李嚴來制衡,至於能否制衡,效果如何,那又是壹回事了。

東漢的滅亡其實與權力的失衡有關,原本東漢朝廷是由三股勢力組成,分別是宦官、外戚、士族,當這三股勢力在朝廷中的組成達到壹個相對平衡的權力結構時,東漢朝廷其實算是最穩定的,皇帝無論英明還是平庸,只要朝廷的權力達到平衡,這個政權結構就是穩定的,壹旦平衡被打破,比如東漢末年時,外戚何進與宦官張讓等人火拼,並被士族代表袁紹、袁術等人全部誅殺時,朝廷等於是失去了兩股力量,無法再形成平衡,天平就傾斜了,政權也就結束了。

要理解權力的平衡,可以舉壹個例子,當君主手下的權臣因為相互制衡,誰也不能壹家獨大時,在處理朝廷決定性的事情上,就必須征求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皇帝的支持,就相當於有求於皇帝,這個時候皇帝的權威就出來了,皇帝倒向哪邊,哪邊就能獲得勝利,而皇帝也樂意看到手下權臣爭鬥,而讓自己處於決策的地位,這種地位是最有利於皇帝掌控權力的結構,而因為皇帝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所以這種結構也就有助於朝代的穩定。

周公輔佐成王圖

所以當劉備選擇諸葛亮當托孤大臣時,他並非毫不擔心諸葛亮壹家獨大,所以安排了李嚴象征性地以副輔佐大臣的地位制衡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出?君可自取?的話來,並不真是讓諸葛亮自己來決定如何取舍,或者取而代之,而是壹種無奈地期望,劉備非常明白他的兒子劉禪是什麽水平,他說出這番話的意圖,無非就是讓激勵諸葛亮,讓諸葛亮以更大的熱忱去輔佐劉禪,中國人歷來是含蓄的,當面誇獎擡高壹個人,也許並非是這個人真的如此,同樣的道理,劉備說諸葛亮妳取而代之吧,也不是真的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客氣的說法,接下來就是諸葛亮表忠心的話了,這是很自然的客套,沒有虛情假意的成分,因為劉備與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無需過多言辭,就能體會對方的心意,這叫君臣心意相通。

千萬不要相信劉備有禪讓之心,如同不能相信當年的秦孝公有讓位於商鞅的可能,在私有制有社會主導的封建社會中,是不存在禪讓制的,劉備之前上壹個君主禪讓的例子就是戰國時期的燕噲王,燕噲王在小人的勸說之下,禪讓國君之位給大臣子之,結果燕國國破家亡,被齊國滅國。

即使是堯、舜、禹的禪讓之舉,也因為《竹書紀年》的記載歷來讓人懷疑:

舜囚堯,後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所以禪讓這種理想中的體制,只能存在兩個極端,壹個是原始社會,物產極不豐富之時,人沒有太多的私欲,另壹個是大公社會,物產極其豐富,已經滿足了人的所有私欲。

劉備與諸葛亮

所以,回過頭來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揭開君臣關系的神秘面紗就是兩個因素:壹是道德;二是權力制衡。道德用來選人,選怎麽樣的人,而權力制衡則用來管人,如何管理臣下,這是封建帝王用來管理天下的基本手段,也是封建君主處理君臣關系的重要因素。

如此看來,就能理解劉備為何托孤諸葛亮,並說出那壹番話來的原因了,只因為他真心希望諸葛亮能維護他去世之後留下的基業、理想與劉氏江山,並因此成就壹段中國歷史上君臣關系的佳話,這壹切,都是因為劉備選對托孤重臣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