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評價蕭紅的愛情?

如何評價蕭紅的愛情?

1

1942 65438+10月22日,壹位31歲的女性孤獨離世。臨行前幾天,她留下遺言,“我要永遠和藍天碧水在壹起,把《紅樓》的那壹半留給別人寫”,“我冷眼看了半輩子,...我先死了,不甘心,不甘心。”

這個女人叫小紅。31歲的她躲過了敵人的刀鋒,卻沒能躲過死亡的召喚。

在蕭紅短暫的壹生中,有兩個關鍵詞:文學和愛情。

作為民國四大才女之壹,現代文學史上的傳奇作家,她留下了《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魯迅先生曾為《生死場》作序:“北方之民,生而強,死而常爭;女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離經叛道的文筆,增添了不少光明和新鮮感。”茅盾把《呼蘭河傳》稱為“壹首敘事詩,壹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壹串悲傷的歌謠”。

說到蕭紅的愛情,她渴望愛情,壹生追求愛情,卻壹直在愛情中徘徊。路哲順、王恩加、蕭軍、端木蕻良都沒有給蕭紅帶來她想要的愛情。她的生活中有很多男人,但真正愛的不多。

蕭紅的壹生是不幸的。她說:“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我是女人。”

2

蕭紅年幼喪母,父親對她無動於衷。她童年唯壹的溫暖來自經常帶她去後花園玩耍的爺爺。

這樣的生活環境讓蕭紅的自我意識萌發得更早。她為自己贏得了上中學的機會。為了反對包辦婚姻,她和表妹呂哲順私奔到北京。後來因為缺乏家庭支持,生活很快陷入貧困,不得不從北平回到家鄉。

同年二月,蕭紅騙婚嫁妝,再次來到北平。後來因為貧窮,他投奔了未婚夫王恩嘉。兩人壹起住在酒店,住在空地上,欠了酒店壹大筆住宿費。王恩加向家裏借錢,讓小紅懷孕,漸行漸遠。

蕭紅寫信給報社,聲稱自己是個流亡學生,客棧老板想把自己賣給妓院。肖軍來拜訪,兩人聊得很投機,很快就相愛了。最後,在壹場大水中,肖軍救出了小紅。在共同生活的日子裏,他們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小紅軍和小俊小紅,卻走上了相愛相殺的道路,漸行漸遠。

和蕭軍分手後,蕭紅和端木在武漢閃婚。然而婚後的日子並不像歲月那樣平靜,天下安定。武漢失陷後,端木蕻良離開蕭紅,自己去了重慶。

1942年,31歲的蕭紅帶著無盡的失望離開了人世。

她壹直渴望溫暖。她年輕的時候,家裏沒有愛。長大後,她渴望被愛。她對每壹段感情都很投入,但是沒有恒心。在戰爭年代,她壹無所獲。

蕭紅的作品中有很多意象,她生活的整體意象是逃避。

她逃離了戰爭、饑餓和愛情...她的生活是壹種逃避的生活。

首先,她是個窮人,因饑餓而流離失所。她說,“只有饑餓,沒有青春”。

其次,她是壹個女人,自由和愛是她所追求的,但最終,她在追求中死去。“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我是女人。”

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愛,所以她從來不知道如何去愛。

在她短暫的壹生中,她把愛情當成了自己的全部。愛情每壹次都那麽焦慮,但每壹次,都那麽痛徹心扉。

她渴望家庭和愛情;她天真,熱情,任性;她把對自由和愛情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但她托付的男人沒有壹個是她溫暖的港灣。

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大致就是這樣。

先死,不甘心,不甘心。

時至今日,蕭紅的名字似乎已經蓋過了她的作品,社會普遍喜歡消費她的愛情,卻選擇性地忽略了她的作品。

就文學成就而言,我認為蕭紅被低估了。她的寫作超越了年齡和時代,直接質問人性。她真誠,勇敢,忠於自己的內心,敏感,執著。對於生活中的每壹件事,她都用筆寫下了自己的人生直覺。

蕭紅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死場上,所有的生與死都是從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出發的。她關心的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中的人性。她的筆法超越了民族和國家,描繪了生與死,寫出了女性的悲劇,描繪了“生而堅強,死而掙紮”的人間悲劇。

也許蕭紅並沒有真正理解生與死,但她作品中的生與死都來自於她的生命直覺,這是她最真實、最難忘的感受。

“在農村,人和動物忙著同生共死。”

蕭紅已經把自己融入了作品中的人物,文筆溫暖。在《呼蘭河傳》中,她用最純粹的眼光回望後花園,回望童年,回望家庭,因為那些正是她生命中所依戀的。同時,她寫了貧窮、無知和麻木。她直爽,但不世俗,不做道德判斷。我們能體會到歡樂中淡淡的悲傷,也能體會到隱藏在悲傷下的希望的曙光。

從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的天真與自然,溫暖與希望。她冷靜又熱情,清醒又迷茫。

時至今日,關於蕭紅的爭論依然不絕於耳。其中有作品鑒賞和道德判斷。

歷史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

我沒有資格對蕭紅做道德評判。我只是喜歡她的作品。我只是看到壹個渴望愛情的女人,在壹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壹生漂泊。

剛剛看到壹個女作家,常年吃不飽,睡不好,提心吊膽,卻堅持寫作,用女性生活的視角,描寫人性。

我剛剛看到壹個女人,壹個原本希望擁有家庭和愛情,卻在現實生活和愛情世界裏徘徊的女人。她有孩子,卻養不起;壹個有遠大誌向卻未能實現的女人,31歲就帶著無盡的遺憾早早離開了這個世界。

對於蕭紅來說,

我只有壹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