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作者筆下的“荒漠”是怎樣的

作者筆下的“荒漠”是怎樣的

答案:荒漠十分惡劣的生活環境,單調而沒有生氣,沙海茫茫,不適合植物生存。作者寫荒漠,突出了“葦”生長環境的惡劣,為下文寫荒漠中的“葦”給人帶來的驚喜或葦的堅韌和生命力強作鋪墊,表達了作者的贊頌之情。

《荒漠中的葦》閱讀:

王劍冰

①汽車穿行於茫茫戈壁已經很久了。人們初開始的興趣早已變成了朦朧的睡意。公路像條細細的帶子在沙漠中甩來甩去,不知盡頭在何處。有人不停地在後悔,應該走另壹條國道的,是我等少數幾個出的點子,說走這條路可以看到五彩城。遠遠的五彩城直到我們走到了天黑,看到壹顆好大的月亮,也沒有見到它的蹤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憑美麗的想象來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沒有了什麽興趣。除了沙漠還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顏色還不是金黃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兩邊鋪向無盡的遠方。胡楊呢?紅柳呢?幾乎看不到什麽植被,偶爾的幾株沙棘,壹晃就過去了。有時出現的不高的丘陵,也僅夠讓視線有個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著的幾乎就是我們這壹輛汽車,弱小的壹葉扁舟樣地在大海的波濤中翻湧。

③中間在什麽地方吃了壹頓午飯,然後就昏昏沈沈睡著了。醒來已是半下午了,車子還是不急不躁地跑著。我又壹次地把頭靠在窗戶上,無聊地看著已不成風景的風景。就在這時,我竟然看到了壹種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種水鄉才能看到的植物——葦!起先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是看錯了,當這種植物又壹次在我的視線中出現的時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葦。

④在我的感覺裏,葦屬於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現的,所謂“蕓蕓眾生”。群居才能產生勇氣,才能產生平衡,才能產生力量,才會便於生存。葦便是壹種群像的結合體,蕩漾是她的形容詞。我曾在雙臺河口濕地保護區,在我的家鄉渤海灣,在孫犁筆下的白洋澱,都看到過面積逾十萬畝甚至百萬畝的大蘆葦蕩。那壹望無際的蘆葦,像纖腰裊娜的女子,壹群群相擁相攜地在風中悠悠起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詩經》中對壹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這美麗的植物為襯物。作為壹種最為古老的植物,葦給人們帶來的總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葦的名字。那是壹種帶有情感的、內涵豐富的、柔韌的、溫馨的表達與體現。

⑤可眼前這些葦卻顯得這般瘦削,不成氣勢。就像初生小女的頭發,稀稀落落地表明著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幾許羊胡迎風,揚頭看著不多的時日。我想象不到在這樣荒涼(不只是荒涼,簡直是恐怖)的地方,怎麽會有葦這種植物生長。是鳥的羽翅?是風的神力?她們真的不該誕生在這裏。在白洋澱、沙家浜,葦正牽裳起舞,接受著遊人的贊嘆;在渤海灣、黃海灘,葦也是豐足地吸吮著大地的乳汁,歡快地歌唱。

⑥這該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給她壹片(不,哪怕是壹點)水,她就敢生根、發芽、開花,搖曳出壹片星火,壹片陽光。那確實是壹小片水,好像是修路開挖出的低窪地,僅僅是存留的壹點點雨水,而絕不會是人為的故意,她們就結伴地生長起來,那是多麽少的伴兒啊。但女子們還是願意有伴的,這是她們的天性。孤芳自賞的葦似乎不稱為葦,況且在這樣的地方她們別說孤芳,連群艷也無可奪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壹瞥,壹個王姓男子也就同她們連壹目的交情也錯過了。

⑦那片水已經剩了壹點點,而她們的長大,還不是借助那壹點水嗎?看她們的樣子,也就是剛剛過了童年而進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灘,是茫茫大漠,她們會搖曳、會掙紮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湧動,她們都活不了。我已經看到,離水稍遠的幾株已經幹枯頹折。

⑧不過我想,既然作為 壹種生命,站立於這個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可能。這個生命就會不講方式,不圖後果地向上生長,直至呼出最後壹息。葦,或被風收去,或被沙掩埋,都會以她最後的努力,度過她最美麗的時光。葦,妳的意思不是萎,是偉!想起金克木《生命》壹詩中有壹句“生命是伴著蘆葦的啜泣與哈欠”,暗自笑了。這不知寫於何時何背景的詩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這時倒是想改壹句:“生命是伴著啜泣與哈欠的蘆葦。”

⑨西部,戈壁,荒漠,葦,我把這樣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連,竟就連出了壹種美妙的景。

(2011年第3期《散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