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明代五言之《塞上曲送元美》如何賞析?該詩用了什麽表現形式?

明代五言之《塞上曲送元美》如何賞析?該詩用了什麽表現形式?

李攀龍是明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塞上曲送元美》,廣受贊譽,全詩內容為: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城頭壹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我們從作者生平和詩歌內容思想表達方面,對這首詩歌做壹賞析。李攀龍作為明後七子的中領袖人物,文學上提倡復古。這首詩歌整體格調上慷慨悲涼。

第壹句給我們展現了邊塞上的典型景物,邊塞用壹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冷。烽火臺壹個接著壹個等距離的排布者,壹直接續到了長安。烽火臺是古代最早傳遞信息的方式,某地有緊急情況,點燃狼煙。然後附近的據點看到後,依次點燃傳遞下去。我國古代把北方的少數民族都習慣稱之為胡,這在古詩詞中很常見。

“城頭壹片西山月”,使我們想起了王昌齡《出塞》中的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在外守邊的戰士們何嘗不想家呢?但是,有家不能回。所以,唯有頭頂的壹輪圓月寄相思。西山邊壹輪圓月緩緩升起,戰士們的思鄉情也更濃了。邊塞是苦的,邊塞的生活不單單是苦,有時候生活節奏也很緊張。遇到戰事緊急,哪有閑情雅致欣賞頭頂上的月亮呢?往往是騎馬的間隙,坐在馬背上,匆匆看壹眼,仍然快馬加鞭,去趕赴下壹場戰爭。

李白說過,“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征人們是多麽想念家的,這裏沒有直說。而是選取了壹個特寫鏡頭。征人們在馬背上行軍途中匆匆擡頭看月的鏡頭。詩歌到這裏給我們留下了無數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填補很多空白。例如征人想家了,家人有沒有想征人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作者的留白正是要告訴我們這壹點。也許這是征人最後壹次看月亮了。邊塞危險重重,隨時都有丟掉生命的可能。擡頭望月也許是最幸福的時刻了。是的,無論我們壹生走多遠,都走不出家的手掌心。征人更是如此。(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