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下轄好幾個鄉鎮,但我心目中,始終認為靖江只有兩個區域—沙上和老岸。沙上的居民,普遍使用揚中方言;老岸的居民,日常用語為吳語方言。
?任何壹個靖江本地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沙上人或老岸人,兩者語言涇渭分明。每天早起到菜場買菜,普通話、沙上話、老岸話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老板,青菜多少錢壹斤?”
?“壹塊二壹斤。”
?“這樣貴啊?咯好少點啊。”
?“老板哎,小本生意,賺不到什呢錢!”
?“這是誰家孩子,父母註意看管好,小心被車撞了。”
?“這是哪瓜的響啊?瓜裏寧看好,出了事不得了啊!”
?“妳這個老肖啊,死不聽話,打煞咯妳。”
?靖江方言很有特點,靖江美食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季市大爐餅與泰興黃橋燒餅齊名,曾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特色老鹵( lǔ )制作的老汁雞,其老鹵代代相傳,保存數十年之久,外形酷似紅瑪瑙,燒制出的老汁雞,香酥嫩滑,既保留了雞的原味,又摻雜著其他各種說不出的香味;蟹黃肉圓,選用上好五花肉和蟹黃做成,做好後的肉園,外表光亮,內裏熟嫩,油而不膩,整只肉圓夾在筷子上完好無損,晃而不散;蜆子豆腐湯,將洗凈的蜆子煮熟,撈出取肉,將豆腐、韭菜等加入煮蜆子的原湯,煮熟後再加入蜆子肉、白胡椒粉,壹鍋鮮香誘人的蜆子豆腐湯就此出鍋。
?靖江面江近海,江鮮自然是少不了的美食。河豚是靖江最知名的江鮮之壹,位於長江三鮮之首,所謂“壹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愛天下魚”。蘇軾有詩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每年開春時節,靖江大大小小的飯店,都會推出河豚魚制作的菜肴—白灼、紅燒、高湯、刺身,吸引著大批食客。
?在靖江,可以不吃季市菜,可以不吃江鮮,但必須要品嘗蟹黃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吹彈可破。制作好的蟹黃湯包,褶子細巧均勻,恰似壹朵含苞待放的菊花。蒸湯包的時間也十分講究,要求誤差不超過10秒。
?做湯包講究,吃湯包更講究。靖江人吃湯包的口訣是“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當湯汁吸入口中的時候,壹股清鮮的蟹香,隨著湯汁溢滿口腔,這既是美食的享受,又獨有壹份情趣。
?這就我眼中的家鄉,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家鄉的方言、家鄉的美食,深入我的骨髓。無論我身在何方,午夜夢回時分,我的靈魂都會長上壹雙腳,跨過千山萬水,回到故鄉,來到喧囂的菜場,傾聽家鄉方言,品嘗家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