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的特點:
1、“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特征,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脫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
形成了建安詩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風貌。為中國詩歌開創了壹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壹詩歌美學風範。
2、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期,建安文學中所反映的人在社會角色義務之外,還有個人的情趣,愛好。
公***的社會生活之外還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學是充分展示個體生命的文學,它充分展示著偉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價值。
3、建安文學總體上說境界比較開闊,自由通脫。詩歌主要是學習樂府民歌,在藝術上受到漢樂府敘事性的影響,又加強了抒情性,並向著文人化的詩歌轉變。
曹操的詩歌和散文有尚質崇實的特點,其後詩文的總體取向是漸趨工致華美。除了時代的群體的總體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強的個體的個性特征。
4、建安詩歌以五言為主,亦有四言、雜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為五言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散文的體式多種多樣。
有詔令、奏疏、章表、書信、序論、贊頌、碑銘等。辭賦沿著漢末抒情小賦的創作道路,而題材更加廣泛,抒情、詠物、感事、飲宴、遊獵無所不至。
擴展資料:
建安文學興起原因:
1、時代的動亂: 飽受離亂之苦的廣大人民思治之心更顯強烈了,在戰爭中獲得北方政權的曹操便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關註民生的建安文風已是必然。
2、學術思想的解放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東漢末年,隨著漢朝統治的崩潰,各家思想再度崛起。
3、文學自身的發展: 到了建安時期,在各種文體得以繼承的基礎上,又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4、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建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極其繁榮的時代。
5、曹氏父子的身體力行推動了當世文學的蓬勃發展,引領了建安文學的潮流。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壹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
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壹個高潮。
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曹操既是壹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壹代文風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家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
他們的聚集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在為諸子設置的官署中專門有"五官中郎將文學"壹職,於是曹丕、曹植大都以這壹名義將建安七子等眾多文人網絡門下,形成集團。
雖然這不是專為文學創作而成立的組織,但卻是文學家的核心,為組織文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活動方式主要有遊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
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作,始自銅雀臺新成時"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後成為習慣;同壹題目大家同時作,
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文學家之間贈答、品評之作,如大量的贈詩及曹丕的《與吳質書》、《典論》、《與楊德祖書》等中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集等。
百度百科-建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