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柳永、蘇軾對詞有何貢獻?

柳永、蘇軾對詞有何貢獻?

柳永

1. 北宋詞至柳永而壹變。柳永是北宋第壹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也是真正開啟宋詞天地的重要詞人。他以壹落魄文人,流連坊曲,采納市井新聲,為文人詞作輸入新鮮血液,並自覺地以市民情調取代貴族情調,變“雅”為“俗”,從而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情趣,在詞中開拓出另外壹番境界。從內容上來看,柳詞雖仍多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之作,但也體現出許多新的傾向,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第壹,在描寫男歡女愛的傳統題材時,柳詞從達官顯宦的峻臺重閣轉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樓,具有濃厚的市民氣息。這類詞作有的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潑辣的愛情意識,有的表現了慘遭遺棄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有的抒寫了處於社會下層的伶工樂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願望,皆透露出新的時代氣息。第二,工於羈旅行役,他把這些本來多入於詩的言誌抒情內容壹並移入詞中,用來描寫江湖流落的索寞,抒發別離相思的況味,此類作品達到了比較完美的藝術境界。第三,部分詞作還展現了北宋承平之世繁華富庶的都市生活與多彩多姿的市井風情,這在柳永之前的詞作中是不曾見過的。另外,那些抒寫作者身世遭遇,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對遊宦生涯厭倦的作品也頗值得註意。著有《樂章集》。

2. 柳永詞標誌著北宋詞發展的轉折,他對詞的創造性貢獻更主要是體現在詞調和藝術方面。首先,發展了詞的長調體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間原有的曲調,或把小令擴展為慢詞,或舊曲新翻,或自創新調,使慢詞的曲牌大為豐富,詞的體式至此相當完備,這樣就增加了詞的表現容量,擴大了詞的表現能力。長調蔚然成為壹代風氣,倡導之功不能不歸於柳永。其次,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賦的作法移植於詞,創造了鋪敘展衍、恣意渲染的藝術手法,寫景狀物備足無余,敘事抒情淋漓盡致;與鋪敘相配合,他還長於白描,不加藻飾而又生動傳神;此外,構思細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層次分明也是柳詞的重要藝術特征。第三,革新了詞的語言表達方式。柳永也能以清麗的語言寫傳統的雅詞,但他貢獻最大的卻是使用極其生動、淺近的語言寫出的俚詞。他壹掃晚唐五代詞人的雕琢習氣,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語、口語入詞,以通俗流利的語言取代雅致綺麗的修辭,達到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馮煦《宋六十壹家詞選例言》)的境界。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詞才具備了和傳統雅詞分庭抗禮的資格。作為第壹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沾溉甚深,許多大家都受惠於他,柳詞不僅促進了宋代俗文學的發展,也為金元曲子開啟了先河,以至有人稱他為“曲祖”。代表作品有《雨霖鈴》(寒蟬淒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望海潮》(東南形勝)。

蘇軾 1.蘇軾以前的詞為應歌之曲子詞,多寫男女相思,寫花間酒下的傷別。蘇軾詞抒發磊落縱橫豪放之襟懷,擺脫花間詞婉轉之態,為激越、豪放充分表現作者的人格個性。如《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蘇軾把詞的題材取向從應歌回歸到表現自我,並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題材,故蘇詞多為感事之作,有的還采用詞題小序的形式確定表現的內容,交代創作動機。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用記實手法寫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詞的抒情貼近現實生活,詞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題也由分離走向統壹對應。使詞的創作走向正視現實、面向社會和真實人生的大道,極大地拓寬了詞的取材範圍。

3.蘇軾用詞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擴大了詞境,把詞家“緣情”與詩人“言誌”結合起來,詞品與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統壹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