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的《自從行》表達了:作者針對現狀有感而發,“鴻鵠不如黃雀啅,撼樹往往遭蚍蜉,我今何言君且休”,更是慷慨激烈,抨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樣壹種顛倒的世情,蘊含著自己的真情實感。
壹、《自從行》的原文
自從天傾西北頭,天下之水皆東流。苦言世事無顛倒,竊鉤者誅竊國侯。君不見奸雄惡少椎肥牛,董生著書番見收。鴻鵠不如黃雀啅,盜蹠之徒笑孔丘。我今何言君且休。
二、《自從行》的作者簡介
李夢陽(1473~1530)中國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等職。他嫉惡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彈劾宦官劉瑾而入獄。
李夢陽鑒於臺閣體詩文千篇壹律的弊端,決心倡導復古以改變不良文風。他是前七子的領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在當時影響頗大。但他過於強調格調、法式 ,未能很好地從復古中尋求創新。在他與何景明的辯論中,意氣用事,論點偏激,導致他泥古不化。
甚至走上了抄襲的道路,扼殺了詩歌創作的生機。晚年有所悔悟。他創作的樂府和古詩較多,其中有些作品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較有現實意義。
如《朝飲馬送陳子出塞》等詩。他的樂府、歌行在藝術上有壹定成就,但時露雕鑿之痕。其七律專宗杜甫,多氣象闊大之辭。著有《空同集》66卷。
李夢陽的妙事
壹、渡江
江南潤州人丁璣,朝廷命他擔任廣東學政官,赴任途中要過長江。有關方面為他準備了豬頭、祭羊等貢品,請祭祀水神。丁璣笑著說:“行船嗎,有時浮行有時沈沒,這是有關天時的事,水神管這幹什麽?”所以就沒有祭祀水神便渡江了。
船行至中流,突然起了風浪,船因此翻沈了。隨後,李夢陽擔任江西學政,也要渡過長江去赴任。有關方面又為他準備了貢品讓他祭祀水神,並用丁璣的事例說服他。
他聽後大怒,命令隨從把水神的泥像捆綁起來投到江中,並且指著下沈的水神泥像說:“把水神投到江中,是到了他應該去的地方。”此後,他乘船渡江,竟然什麽事也未發生。(《中州野錄》)
二、奏阻課鹽
武宗皇帝時,太監王瓚、崔果上奏朝廷,要用長蘆運司偽官鹽12000引到南京去變賣,然後用得來的錢給宮廷置辦織造錦緞的材料。戶部司官李夢陽、王宗文、徐廷用等對尚書韓文說:“現在是新登基的聖上初次管理朝政,不應該以變賣官鹽去辦宮廷用的錦緞。”
韓文就按這個意見上奏武宗皇帝,並同意只給6000引。武宗皇帝詢問內閣大臣:“戶部為什麽不全給?”回答說:“太監裝載官鹽時,中間夾帶了許多私鹽,沿途又害人,而且延遲了官鹽的納稅和交易。先帝在其後幾年裏,曾下決心整頓食鹽的管理。
這正是聖上您繼續進行整頓的當務之急呀!”武宗皇帝很不高興,說:“天下的事難道只由幾個太監搞壞了?譬如十個人中,也還有三四個好人吧?”內閣大臣劉健等退出,再次上奏章,極請武宗皇帝按照戶部的意見辦理。皇上不得已,就聽從了。(《續束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