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我和十多位傳統文化老師壹起開啟了“孝經研習打卡”。當時我們堅持了超過100天,每天不間斷。
在此次打卡中,將原文讀了100遍,親查生字,然後再研讀註疏,思考如何力行,學思習行,計劃走精讀路線。
在讀《孝經註疏》時,發現壹個現象:註疏中時常大量征引《十三經》相關內容。
比如《孝經註疏》第壹章:
1、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長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其名則案桓六年《左傳》:“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類命為象。”
2、《古文孝經》雲“仲尼閑居”,蓋為乘閑居而坐,與《論語》雲“居!吾語汝”義同,而與下章“居則致其敬”不同。
3、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禮》有侍坐於先生,侍坐於所尊,侍坐於君子。(編者按:《曲禮》是《禮記》的壹部分內容)
4、正義曰:“子”者,孔子自謂。案《公羊傳》雲:“子者,男子通稱也。”
5、案《禮記·祭義》稱曾子雲:“眾之本教曰孝。”《尚書》:“敬敷五教。”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
6、正義曰:身謂躬也,體謂四支也,發謂毛發,膚謂皮膚。《禮運》曰:“四體既正,膚革充盈。”《詩》曰:“鬢發如雲。”(編者按:《禮運》是《禮記》中的壹篇,《詩》即《詩經》)
7、雲“故不敢毀傷”者,毀謂虧辱,傷謂損傷。故夫子雲:“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及鄭註《周禮》“禁殺戮”雲“見血為傷”是也。
8、《大雅》雲:‘無念爾祖,聿脩厥德。’《詩·大雅》也。無念,念也。(編者按:《大雅》、《詩·大雅》即《詩經·大雅》)
9、“厥,其也”,《釋言》文。(編者按:《釋言》即《爾雅·釋言》)
從上面摘錄的九段內容,可以看到《孝經註疏》第壹章引用《十三經》原文涉及《春秋左傳》、《論語》、《禮記》、《春秋公羊傳》、《尚書》、《詩經》、《爾雅》。《周禮》不是引用原文,引用的是鄭玄註解《周禮》相關內容。
直接加間接,僅僅第壹章註疏就涉及到了《十三經》中的八部經典,《孝經》十八章的註疏幾乎每章都會涉及到《十三經》相關經典的引證。
另外發現壹個問題,註疏往往只寫簡稱,比如《詩經》,古人只寫《詩》,還有的只寫篇名,並不寫書名,如《釋言》,如果未讀過壹遍《爾雅》,可能就會想《釋言》是哪本書?讀過後,就大概知道,它是《爾雅》中的壹篇內容。
《孝經》如是,推而廣之,四書五經中的經典註疏也壹樣會涉及大量《十三經》相關語句的引證。
如果沒有對《十三經》的概覽與大概篇目了解,僅僅這些都要頻繁的去查找。
?當時就想:後續在讀註疏中,如果能對《十三經》有壹個整體概覽,遇到某句大略能知在某書某章,讀註疏是否就更容易些,且有了眼熟感呢?
此時便萌生了想要了解《十三經》的想法。
讀《孝經註疏》序開篇,皇侃:“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
感覺特別震撼,經典這麽好的書,此生不讀太可惜了。當下便立定決心:此後將以畢生精力投註於經學學習與弘揚中,堅持日日讀經。同時內心萌生了壹個大膽的想法:把《十三經》通讀壹遍!
《十三經》,是到了南宋時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越深入傳統文化,查閱相關資料,越發感覺經學、經典的重要。
| 經學的重要性?|
《文心雕龍·宗經》說:“三極彜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馬壹浮先生提出了“六藝該攝壹切學術”、“六藝統攝於壹心”、“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的精辟觀點。
馬壹浮先生沿用漢代典籍初稱,六藝即是六經。他說:“經者常也,以道言謂之經。藝猶樹藝,以教言謂之藝。”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兩千年來普遍承認壹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馬壹浮全集》(第壹冊上)
錢穆先生亦曾言:中國學術最大權威者凡二:壹曰孔子,壹曰六經。孔子者,中國學術史上人格最高之標準,而六經則中國學術史上著述最高之標準也。自孔子以來二千四百年,學者言孔子必及六經,治六經者亦必及孔子。[ 錢穆《國學概論》,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頁。]
顧頡剛先生在壹九四壹年撰寫的《擬印行十三經新疏緣起》就發出警告:“《十三經》者,吾國文化之核心也。近世外患日亟,舉國駭驚,喪其所守。自科舉廢而遂謬謂經學無與於人事,大師雕落,後學仿徨。茍由此道而不改,再歷數十年,經學固淪胥以亡,我民族精神其能弗渙離其本耶?”
此言可謂振聾發聵!
李學勤先生在《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壹文中評論廢止經學說:“當時由於強調接受西學,在這種情況之下,蔡元培先生做了這樣的壹個決定。對於這壹問題怎麽評價,大家可以見仁見智。可是經學被取消後,幾十年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確實發現了問題,那就是經學在很長壹段時間成了禁區,很少有人願意去研究它,很少有人願意去碰它。”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幹。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壹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
| 此生至少讀壹遍《十三經》?|
在我心中,《十三經》就像壹座巍峨的高山,聳入雲端,讓人可望而不可及。
思之,若以每經讀100遍,然後再讀註疏,然後再讀下壹本經典,壹部壹部讀下來,不知何日能把《十三經》讀過壹遍?
處此中年,內心有壹種淡淡的悲涼:作為壹名傳統文化愛好者,如果連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十三經》都不曾讀過壹遍,想來總是壹種遺憾。
在《古今名人讀書法》中看到壹則內容:
“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六經》及《論語》、《孟子》、《孝經》,以字計之:毛《詩》三萬九千壹百二十四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禮記》九萬九千二十字;《周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傳》壹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論語》壹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經》壹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經合四十八萬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為率,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以天資稍鈍,減中才之半,日誦壹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畢。茍能熟讀而溫習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積之功耳。裏諺曰:'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後生勉之。”
這段話更刺激了我想要挑戰通讀壹遍《十三經》 全本原文的想法。雖然這不是熟讀和背誦,但讀過壹遍《十三經》之後,可以再回過頭來擇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深入精讀。
有此想法後,興奮不已,於是也就有了尋找誌同道合者壹起堅持的願望。 這無疑是壹次“誦讀經典的長征”,我希望能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歡迎加入《十三經》誦讀打卡活動,點亮2022年,助力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