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壹種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如果能擁有完善、美好的人格,積極、健康的思想,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無疑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知識積累過程中,凈化自身情感和提高人格修養。
那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下手。
壹、在語文課堂上貫穿德育教育
語文課堂上,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壹大方面。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我們每個人都抱著壹顆愛國心,才能夠保證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和諧相處,繁榮穩定。只有人人有壹顆愛國心,才能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指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忠誠,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也像壹條紅線,時時貫穿在語文課本當中,值得高中語文老師註意。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是描寫個人的愛國熱情的,有的是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類文章的優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愛社會、愛他人的品德。例如,讀文天祥的文章,可以用適當的課堂篇幅來強調文天祥的愛國精神。讀杜甫的詩,在欣賞詩歌的美好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同樣,其他的德育元素,也可以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找到線索,可以巧妙地貫穿在語文課堂中。
二、在語文課堂上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塑造學生健康、成熟的思想和品格。學生將來必將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他們將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做出理性的判斷,懂得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要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判斷標準,既不至於在困難面前手足無措,也不至於隨波逐流。所以,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道德觀念、人格觀念的培養。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1.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汲取人格和道德力量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閱讀能力是培養十分重要。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且對這些作品有了自己的個人化的理解和認識。這個時候,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汲取課文中以及課外篇章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比如陸遊的堅韌,黃宗羲的通透,《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的勇氣等。在這些作品的引導下,會讓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形成堅實而強大的道德基礎。
2.有意識地樹立學生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樹立了壹定的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更多擔當,才能更有勇氣,才能有應對學習、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責任感,包括對他人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也包括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這是壹個人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所以,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這樣才能保證將來走向高校,走向社會的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立足。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心態,學會善於和別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中,要懂得和別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意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同時,要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更要學會尊重自己。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語文教學活動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完美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在高中學習階段就有較高的道德修養,為以後的人生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