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2)永州歷史?

(2)永州歷史?

永州,位於湖南南部,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永州、零陵從此壹地二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現轄九縣兩區。總面積2.24萬平方公裏,人口566.5萬人。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亙於其前,衡嶽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壹與兩廣接壤的地區,市區到廣州僅500多公裏,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裏,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壹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汙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巖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壹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壹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壹身。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廟、陽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鐵路橫貫東西,322國道、207國道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航線。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市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中部。

壹、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把舜陵稱為零陵,源於娥皇、女英千裏尋夫的動人故事。舜帝南巡死於九疑後,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千裏迢迢從中原來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們壹路尋找,壹路傷心落淚,直到淚盡泣血。淚血灑到竹子上,留下淚斑,使竹子成為淚竹,又稱為斑竹。毛澤東的詩句“斑竹壹枝千滴淚”,用的就是這壹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終沒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雙雙投水自盡於洞庭湖。為了紀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在這裏,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現在,有的人誤以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沒有或表示無窮大的意思,認為零陵表明舜帝死後沒有墳墓或是壹座空墓,甚至認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偉大的陵墓。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零”字根本沒有表示數字的功能。東漢許慎編著的我國第壹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說,“零”表示雨緩緩而下的樣子。涕零(落淚的意思)、雕零(落葉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義的引伸。“零”用來表數,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統壹中國後,按“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這裏所說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現在的雙牌縣永江鄉壹帶的山水。自永江鄉流入瀟水的河流稱為永江,也叫“永水”。這壹帶的山,當然也就是所謂的“永山”了。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壹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1400多年了。現在,有的說永州這壹地名的歷史比零陵更久遠,這是沒有依據的。雙牌縣永江鄉壹帶稱為“永山永水”,據稱是由於當時這壹帶居住著西周時期諸侯國永的後裔。相傳西周滅商後,曾大封諸侯,永是封國之壹。但當時的永國具體位於什麽地方,筆者沒有考證,不敢妄言。又相傳到了春秋時期,永被大國兼並後,永國王族外逃,幾經遷徙,定居到今雙牌永江壹帶。即使將永州“永”的歷史追溯到西周時期,也要比“零陵”這壹地名的歷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會末期,永州屬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時期,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南境。秦代,屬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壹帶)、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鐘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壹帶)、夫夷(今邵陽、新寧壹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公裏),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範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範圍。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鐘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壹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到代宗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範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湘源、灌陽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祁陽2縣。道州仍轄5縣,其中延唐縣改名延熹縣。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新田、江華、江永等縣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乾德三年(965),延熹縣改名寧遠縣。撤銷大歷縣,並入寧遠縣。雍熙元年(984)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祁陽、東安3縣,道州轄營道、寧遠、永明、江華4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華郡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明代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和道州府,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將道州府降為道州,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分寧遠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1州7縣,即道州、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江永、江華、新田。

清順治元年(1644),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國2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永郴桂道改為衡陽道,永州屬衡陽道。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僅存省、縣二級。民國16年,析零陵、寧遠、桂陽、祁陽、新田、常寧等縣地置陽明縣。

民國20年,陽明縣撤銷。民國26年,湖南省劃分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零陵、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等8縣。

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並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余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55年11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稱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年7月,恢復新田縣。1960年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1962年10月,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8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2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的郵亭圩、菱角塘、富家橋、水口山、珠山、黃田鋪等6個區和楚江圩區的接履橋鄉,劃歸永州市管轄;楚江圩、黃陽司、普裏橋、冷水灘等4個區和郵亭圩區的白塘鄉,劃歸冷水灘市管轄。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2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9縣。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9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