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從化溫泉風景區的從化溫泉簡介

從化溫泉風景區的從化溫泉簡介

從化溫泉溫泉溫度高低不壹,最低36℃,最高71℃,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它能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進行調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壓穩定下降;能促進皮膚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抵抗力。用它來淋浴或飲用,對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慢性腸胃炎等均有壹定的療效。因此,每年都有不少病患者,慕名前來療養。適合療養,考察,旅遊等,在這兒可放松心情。

關於從化溫泉,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從化流溪河畔曾有個青龍頭村,村裏住著壹位姓徐的采藥老人。有壹年瘟疫流行,看著鄉親們染病得不到醫治,老人不顧年邁腿腳不便,硬是攀登上頭甲山采藥。他善良的心感動了仙女,仙女送給他壹只可將泉水熬成藥的銀鍋。老人用這口銀鍋解除了村裏流行的瘟疫。但是銀鍋的妙用驚動了貪婪的惡霸,為躲避壞人的搶奪,老人被迫爬上山崖。然而壞人緊追不舍,老人只好呼喚著仙女縱身跳下崖底。不料銀鍋碎處湧出壹股水柱,把壞人都沖進流溪河淹死。從此,流溪河畔日夜湧出清泉,這股可健身療病的清泉就是從化溫泉。

主要的景點有:  瀑布  溫泉瀑布位於頭甲山石崖上,頭甲河中遊,離溫泉碧浪橋3公裏。瀑分5級,人稱百丈瀑、飛虹瀑和香粉瀑。  百丈飛瀑由1、2、3級瀑布連成壹氣,氣勢磅礴。民國期間,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書蘇東波詩句“百丈飛濤瀉漏天”,刻在瀑布源頭石上。l962年,朱德委員長手書“山舞銀蛇”刻在百丈瀑崖上。  飛虹瀑為第4級,瀑聲隆隆,雨霧騰空,陽光閃爍,五彩繽紛,飛虹現谷。  香粉瀑為第5級,瀑布傾瀉,水霧似粉末橫飛,彌漫山谷。傳說當地人利用瀑布推動水碓椿制“香粉”(山上壹種樹木加工成粉,今作制蚊香原料),故名“香粉瀑”。  溫泉水  建國前,在溫泉流溪河兩岸,多處泉眼自然湧出熱水,水量大的形成熱水塘(今留春亭大塘),河東北面河邊沙灘溫泉湧出形成“熱沙”。溫泉水燙手,當地人稱“湯泉”,用來洗滌沐浴。1960年,經廣東省地質局水文地質隊礦水組對溫泉水質進行科學鑒定,證實溫泉熱水是稀有珍貴的含氡礦泉熱水,水質晶瑩,無色無味。溫泉主要成分含二氧化矽、氡、鈣、鉀、鈉、鎂、銨、氯、氟等10多種元素。這種溫泉熱水有重要的醫療價值,對人皮膚病、肩周炎、腰肌勞損、關節炎等30多種疾病有輔助療效。  溫泉風景區已開發利用的熱水泉眼有1O處,平均日自流量約1400立方米,最大日流量為3000立方米,風景區內已有27個單位用上溫泉熱水。  溫泉主要人文景觀有滴翠亭、留春亭、清音亭、碧浪橋、溫泉湖、天湖、天醫處、觀瀑亭等。

滴翠亭  位於河西碧浪橋左側,紅枉綠瓦,濘立在流溪河畔。此亭建於30年代,原名“應聲亭”,亭內以幾塊天然黃臘石為臺椅。兩側有數株高大的楓樹,春天綠葉如蓋,掛上絲絲春雨,蒼翠欲滴。1961年著名詩人郭沫若在亭內賞景抒懷,題名為“滴翠亭”。

留春亭   位於河東中心區。這裏原是魚塘,1958年,四周砌了矮花墻,造成小圓湖,湖內有兩處溫泉眼,壹處建了圓形平臺,另壹處泉眼上建了雅致的四角亭,綠色的琉璃瓦頂,曲橋相連。湖岸有別墅相依,紅墻綠瓦,藍天綠樹,倒映於水,春景常在。1964年1月,齊燕銘題名“留春亭”。

清音亭  位於河西南端,在流溪河畔,往天湖登山觀瀑的路口。30年代,這裏建有用竹木搭成的涼亭,名日“二裏亭”(已毀)。1957年,在這裏重建六角亭,四周築欄桿坐椅,中間置淡黃色光滑的臘石。亭前湖水清清,亭內清風習習,遊客登山觀瀑可在亭內小憩。1963年2月,董必武為此亭書名“清音亭”。

碧浪橋  位於風景區的中心區,橫跨流溪河兩岸。1960年興建,長80米、寬8米,是座石拱橋。大橋下碧波蕩漾,憑欄而望,山水壹色,橋下遊魚成群,陽光下粼光閃爍。入夜華燈初上,水中燈影五光十色。1961年,郭沫若為橋題名為“碧浪橋”。

溫泉湖  建於1960年。沙崗建壩後提高了水位,形成方圓數百米的湖面,為風景區倍添風采。夏日,金色的沙灘,清澈的湖水,吸引人們遊水嬉戲,歡聲笑語在湖中飛揚。建湖初期,這裏還有壹批彩色遊艇,遊客可劃著小艇漫遊湖中,觀賞溫泉美麗的自然風光。

天湖   位於瀑布之頂頭甲山上,始建於1972年,是從化縣當時五項水利工程之壹。因建在“百丈飛濤瀉漏天”的高山之上,故命名為“天湖”,喻天上之湖的意思。天湖湖面近1平方公裏,縱長7公裏,蓄水量為1034萬立方米。湖中建有湖心亭。壩下有仙女池,池中有廣州雕塑家唐大禧雕塑的仙女像。仙女腳踏蓮臺,壹手輕提衣紗,栩栩如生,飄然於池中,意欲戲水。仙女池下便是著名的溫泉瀑布。天湖中還備有遊湖快艇,人們可乘坐快艇,飽覽湖光山色。

天醫處  位於松園餐廳後約400米處(土名五塊田仔)。這裏山溪流水潺潺,林靜蟬鳴,環境幽靜。溪邊有塊天然巨石,長4米、高3米,正面平坦,上面刻著“天醫處”3個鬥大的字,下面刻有銘文“病有藥不能治,而需天醫者,世多昧此。日居汙濁空氣中,病欲速效,醫則旦暮更張,藥則中西雜進,至有不死於病,而死於藥者,良可慨嘆。珠江頤養園倡建分園於此間,豈愛其清幽,宜於頤養,並取其環境適於治療。凡屬來居,諒同此見,而仍刻以相告者,異日觸目,俾有恒心,以收王道之功而登上壽之城,亦古人座右銘之意也。民國二十六年壹月份第壹院落成之日,順德梁培基題亦行之證”。  梁培基主張“天醫”,用清幽的環境療養某些疾病。梁氏看準了溫泉這塊寶地,山靜林密,環境幽雅,又有溫泉,宜於頤養,便在松園建了頤養分院。

觀瀑亭  位於往天湖登山公路的半山腰,坐落在路旁松林之中。這裏在50年代建有觀瀑亭,後因建天湖而廢。1985年重建。亭為長方形,四周有欄桿石椅,赭色琉璃瓦為頂,梁靈光題的“觀瀑亭”牌匾掛在亭內。遊人在亭內,瀑布全景盡收眼底,可領略“百丈飛濤瀉漏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