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有:《白鹿洞二首·其壹》、《詠牡丹》、《登鸛雀樓》。
1、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壹》
賞析:詩中“壹寸光陰壹寸金”詩句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後人應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
2、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宋·王溥《詠牡丹》
賞析:這首詩妙就妙在正話反說,題目為《詠牡丹》,就肯定以為這是壹首歌詠花中之王,艷冠群芳的牡丹的,但是讀完第壹句,就知道想錯了。除了桂花,棗花應該是最小的花朵了。棗花雖然沒有桂花的名氣,芳香卻並不遜於桂花,棗花蜜更是蜜中佳品。
棗花雖小,花落後卻會結出甜甜的棗子,桑葉柔弱,蠶寶寶吃了卻能吐絲,都是品相不佳,卻有實用之物。可笑牡丹花開碩大華麗,富貴雍容,花落後,枝頭卻空空如也,不結壹粒籽實,實是中看不中用之物。
這首詩是先抑後揚,用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對比平凡粗鄙的棗樹,前壹首寫的是棗木之材,後壹首寫的是甜甜的果實,也都是作者的自況,以那些華而不實的無用之人反襯自己是真正的有用、有才之人。
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賞析:“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磺。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了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
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