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天才少年李白 十幾年求仕之路從未成功過 在漫遊中治愈壹生的失意

天才少年李白 十幾年求仕之路從未成功過 在漫遊中治愈壹生的失意

壹千三百年前,在蜀地壹個叫青蓮的小鎮,有壹位少年做了壹個奇怪的夢。在這個美麗的 夢境裏他看見壹支毛筆的筆尖上竟然生出壹朵花。多年以後,少年的詩隨著筆尖的花開遍了大唐的每壹寸河山,夢筆生花是他壹生的寫照。少年也給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青蓮在中國 歷史 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壹筆。這位少年就是李白, 在不同的人眼中,李白有不同的身份:詩仙、酒徒、俠客、旅人。

那麽壹心只想做賢明宰相輔佐帝王,開創壹番海晏河清偉業的李白為何走上了漫遊山水的旅人呢?

1、李氏家族從西域遷徙到蜀地,洗滌西域的剽悍融入蜀地的溫柔敦厚中

公元697年,壹個在碎葉定居多年的家族,在指揮官李客的帶領下,從戰亂的西域穿過天山山脈,走過萬裏大漠,經過數百個日夜的跋涉終於到達夢想中的目的地,現在四川江油境內的青蓮鎮。這位指揮官就是李白的父親。

青蓮質樸純善的民風洗滌了李氏家族西域的剽悍,融入蜀地的溫柔敦厚中。

公元701年李白在青蓮出生,在隴西院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和所有的虎爸壹樣,在別家的孩子只知道爬樹搗鳥蛋,滿街瘋玩瘋跑的時候,李白的父親開始教他學習《子虛賦》。

看來從古到今,那些天才少年的背後都有壹個嚴厲的虎爸虎媽。有時候學霸也是逼出來的啊!看看人家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其書,作賦淩相如。人家李白覺得自己15歲時寫的大賦已經超過了赫赫有名的司馬相如。相比其他同齡小夥伴,李白也是從小贏在了起跑線上的,早早地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唉,孩子還是不能太寵溺了,從小就要培養起愛學習的好習慣。從小抓起,這句話真的沒有錯!小的時候不樹立壹個學習的目標,等到神獸出籠時,哼哼!做爹媽的就有的是氣受了,不說被氣死,也會被氣得吐血,至於雞飛狗跳那都是常態了。

二、心高氣傲的少年李白第壹次求仕願望慘遭失敗

公元718年的春天,18歲的李白 出遊梓洲, 拜趙蕤 為師。李白的這位老師那可是很了不起的傳奇人物。不僅僅是當時知名的飽學之士。還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他老人家寫的《長短經》,那可是所有的帝王必讀之書,講的就是怎樣去治理國家怎樣去管理百姓,他對當官不感興趣,壹生隱居山林。少年李白滿懷政治理想,他拜 趙蕤為師不是偶然,而是 壹種必然。

像所有的天才少年壹樣,李白從小就規劃好了人生目標,以戰國時期縱橫家魯仲連為人生偶像,渴望自己能像古代的賢明宰相壹樣輔佐帝王,使得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然後功成身退,避世江海。

李白的青年時代,正是開元之治的前期,唐玄宗勵精圖治,大唐盛世拉開了序幕。在當時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是條很窄的路,不是想去考就能考的,需要壹些達官貴人的推薦才能獲得參加考試的名額。於是壹些有才華的青年就想方設法廣交朋友,什麽顯貴達人呀、名流人士呀都要去拜訪,參加他們的派對,然後在派對上將自己的詩文高調地展現出來,通過這些高端頂流人群在各個社交平臺的推薦,給自己引流成功擡高自己的身價,最後也就水到渠成成功上岸入仕為官了。哇塞!原來通過各大高端社交的引流,吸粉無數成為超級網紅的套路早就在千年前的大唐開始了。只不過大唐的高端社交平臺是在達官貴人的盛宴歌燕中,今天的引流平臺大家都知曉了,我就不啰嗦了。

家境壹般,無背景無人脈資源又無資本相助的李白,只能憑著壹身的才華拿著自己的佳作主動去拜訪文壇大腕,李白想通過幹 謁之路不用參加科舉也能進入仕途,從而施展自己 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李邕就是當時的文壇大腕,他的字與詩文相當的不錯,是個拿稿費拿到手軟的大伽級別的詩人。

公元720年,年輕的李白前往渝州尋求入仕的機會,他信心滿滿地去拜訪仰慕已久的刺史李邕,當李邕打開詩作的那壹刻,李白的內心是十分篤定的,有時候太自信了也未必是好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李白從自信變成了失望,期待中的贊美並沒有到來。

原來啊,這李邕是個清高的人,極其反感李白的狂傲和輕蔑。兩種性格不同的人,自然也就無法擦出欣賞的火花了,運氣不好的李白在李邕這裏碰了釘子。意難平的李白寫了壹首《上李邕》,由此表達了對李邕冷落的十分不滿:我以為妳是壹個人物,妳居然跟凡人壹樣,也認為我不行,我要告訴妳,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是壹個天才少年,向壹個掌握文壇的中年人發出的壹個宣言。

二十年後李邕被奸臣迫害致死,李白難掩心中的憤懣之情。隨後寫詩悼念:《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裏的“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 “,展現了大唐文人的風骨和俠義豪邁之氣。少年時的不愉快,不影響李白為李邕仗義執言,李白不以壹時來決定終生對他的評判,由此可看出李白人格達到的高度。

三、少年李白仗劍出蜀,度過人生中最自由的壹段遊俠時光

24歲的李白學業初成。對未來充滿了幻想,誰個年輕甘願守在家裏的那壹畝三分地?哪個少年不想去闖闖外面的世界呢?更何況少年李白要才華有才華,要武功有武功,這麽壹個文武兼備的天才少年壹個小小的青蓮小鎮是栓不住少年飛翔的心。當初夏將至,少年李白仗劍出蜀,開始了漫遊的旅程。他坐船從四川出來,到江漢平原,望著漸行漸遠的故鄉,李白由生出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的依依不舍 情感 ,沿長江順流而下,李白度過了人生中最自由的壹段遊俠時光。

李白性格豪爽,從不以身份的高低來看待他人,與任何人都可以結拜兄弟,壹路上結識了不少的哥們,四海皆兄弟,男人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在酒桌上開始的。李白壹邊在酒桌上與兄弟們舉杯豪飲放歌,大口大口吃著肉,壹邊看著錢袋兒逐漸癟了下去,不到壹年就嘩啦啦地花光了三十余萬錢。所以在李白辭掉翰林侍奉八年後,與好友岑勛、元丹丘壹起登嵩山時,想著自己壹生抱負無處施展的失意,李白在《 將進酒·君不見 》中寫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裏的千金散盡也許就是此時少年李白豪砸的幾十萬錢吧!

途中遇到從蜀地來的吳指南,兩個少年很快就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壹路同行,來到廣闊無邊的雲夢大澤,很不幸啊,年輕的吳指南在途中染病去世,李白無法接受好友突然去世的現實,心裏無比的難過。當夜,李白度過了人生中最危險的壹夜,他獨自在樹林裏守護好友的屍體,也許是那堆燃燒的大火,也許是李白寶劍在黑夜裏透出的寒光,那只老虎最終還是不敢前來侵犯李白。 第二天,李白將好友埋在了洞庭湖畔。繼續踏上漫遊的旅程。

吳指南的早逝始終是李白心中的痛,數年之後,他從南京重回洞庭,找到吳指南暫時安葬的地方,壹面流淚,壹面拿著刀,將骨頭刮洗幹凈,然後裹骨步行,在鄂城借錢將摯友重新安葬。

四、李白與前宰相孫女成婚,成功跨進豪門深院

公元727年,李白來到安陸尋求入仕的機會,和上壹次壹樣李白依然沒有等到官員的欣賞,卻收獲了另外壹場炙熱的註視,已故宰相 許圉師的孫女看中李白,招贅入豪門。從此昔日輕狂的窮小子華麗轉身跨入上流 社會 。這是何等的幸運啊!原來李白也是鳳凰男逆襲成功的典型人物啊!

李白仗劍遊走在尋仕的路上,壹路佳作傳遍開來,吸粉無數,鐵粉魏萬為了追隨李白的腳步,從汴州快馬加鞭,壹路奔波3千裏才在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見到了李白,相遇的那壹刻立即被李白飄逸清俊的清風松柏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魏萬來不及卸下壹路奔波的疲憊,立即記錄下了自己眼中的李白:咄入餓虎。這四字讓後人對李白的眼神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李白與許夫人婚後居住在安陸的白兆山,此後的十年李白壹直在積極幹 謁求仕中,他寫了數篇的 幹 謁文章,向當地的官員推薦自己,也許是李白的詩寫得太輕狂了,也許是詩中誇自己誇得太浮華了,總之李白不是在求仕的路上就是在求仕失敗的路上。壹次次的失敗將李白錘煉成打不死的小強。他曾在《上 李邕 》中把自己比喻成大鵬。李白這只奮發向上的大鵬在時代強大的氣流推動中越飛越高,其實李白也有些糾結的,壹方面渴望像大鵬壹樣追逐自由,可他骨子裏又有壹個宏大的政治抱負,他企圖進入朝場,治國平天下。為此,李白用全部的勇氣主動去回應這個機遇重重的時代!

五、李白欲結交權貴入仕之路再壹次慘遭失敗

經歷了十年幹 謁求仕無結果後,李白心有不甘啊,仍然積極奔波在求仕的路上,這不單單是想實現心中的抱負,還有他不甘認命不甘自己壹身驚人才華被官方忽視,他要繼續爭取,李白兩口子在家裏商論了幾天,吃壹塹,長壹智總結了上次失敗的經驗,這壹次李白改變了策略,自己夫人娘家有這麽好的人脈資源為什麽不利用壹下呢?於是李白決定借用許夫人娘家的人脈關系去結交長安的達官貴人,希望通過這些人的推薦快速上岸進入仕途。

公元730年春夏交替間,步履輕快的李白跋涉在崎嶇的終南小徑。他要去長安城南邊的終南山的玉真公主的別館,等待公主的召見,可這次李白的運氣依然不好,很不巧玉真公主出外遊玩了,滿心歡喜的李白只能獨自壹人在別館裏等待公主的歸來,這壹等又是幾個月,李白不懂官場的套路,又缺乏人情世故的圓潤。李白剛將自己從無望的 幹 謁之旅中抽出來,又跌入了長安終南山的泥沼之中,對於那些有抱負又才華出眾的普通人來說,他們不了解當時唐朝的官僚體系並不是真的對外開放的,是有很多潛規則的,很多人被碰的頭破血流。

等待數月無果後,李白決定放棄玉真公主這條捷道,回長安結交新的達官貴人,仍然沒有等到任何回報,無所事事心情郁悶的李白在長安城裏閑逛。這人啊!不走運時,走到哪裏都會倒黴,求官不成的李白此刻又闖了大禍,在街上遊蕩時李白與壹群權貴少年發生沖突,在那個任俠成風的大唐時代,在街頭拔劍決鬥的事情司空見慣,可是李白究竟還是鬥不過那群有雄厚官方背景的權貴,危險再壹次向李白走來。

劫難之後,李白想想這壹路走來,求仕之旅真的太難了!太累了!老天爺呀!妳如此地不眷顧我李白,為什麽要我學這壹身才華!!!難道我的才華只配放在家裏與酒桌上嗎?!!!懷著宏大抱負,從蜀地千裏迢迢來到長安,本想傾盡才能為這盛世效力,卻處處遭遇命運的捉弄,這崎嶇的入世之路啊,像極了蜀道,郁結已久的激蕩心情讓李白寫下了千古名篇《 蜀道難 》,那壹刻蜀道之險與入仕之難在李白心中重疊,古往今來寫蜀道的文章很多,但都沒有誰能寫出李白的這種沖擊力。這種自然險峻與世道艱難完美融合的感慨。

六、18年後,大明宮內唐玄宗從步輦上起身走下來親迎李白,並在禦殿賜食予李白,李白迎來人生的高光期

經歷了長安的失敗後,李白帶著滿身的疲憊回到了安陸,與許夫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了,灰心也好,收心也罷,這時的李白完全沒有了之前的雄心壯誌,每天不是在構石室,就是開山田,賦詩飲酒,全然壹副隱居山林的居士。在尋求治國安邦之路上碰得頭破血流的李白,這時只能寄情於清風朗月中。

世上的事情就這麽奇妙,當壹個人拼勁全力去追求某壹件事情時,往往都是事與願違,當妳放下所有的欲望,甘願平凡時,機會往往會不期而遇。當李白遊哉遊哉地與許夫人過著甜蜜的二人世界,在醉意與清醒中舞劍賦詩時,他的詩才已經譽滿海內外。

公元742年,機會終於在李白的無意中降臨了,遠在長安的唐玄宗向他發出進京宣召,任翰林供奉。18年前那個滿懷濟蒼生、安黎元的出蜀遠遊的仗劍少年,如今也成了處驚不變的中年大叔。李白覺得這壹切是應該來的,只不過時間比他預想的要晚了許多年。不過早來晚來都不要緊,只要機會來了就行。

李白人生中最高光的時期緩緩地拉開了序幕,大明宮的大門也向他打開了,穿過層層的宮門,李白來到紫宸殿前,看到從步輦上走下來的唐玄宗,李白仿佛看到了置身卿相的希望。18年前這位不被官方看好的輕狂少年,此刻受到了唐玄宗高格局的禮遇,親自從步輦上起身走下來接見李白,要知道唐玄宗接見吐蕃使節時都是坐在步輦上不起身的啊!可見唐玄宗是多麽地喜愛李白,隨後在禦殿之上賜食予李白。能吃到皇帝親自調勺的賜食那可是為人臣子極高的榮耀啊!!!哈哈,也可以作為家族炫耀的資本壹代代傳下去。

七、李白看清自己無法實現政治抱負時,辭官轉身漫遊山河之間

李白終於如願隨侍在君王的身邊,這壹年李白禦用文人的分內工作做的非常出色。李白期待有壹天自己能成為皇帝的重要大臣,實現海內大定的抱負,而不是天天寫寫畫畫的禦用文人,他在等待機會的到來。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很骨感的。

唐玄宗欣賞的是李白的詩文,他對李白只以文士待之,與李白的國士自詡大相徑庭,這是後來李白才明白的。

翰林學士與翰林供奉,雖然後面的兩個字不壹樣,但是其中的差距那可不是隔壹條河那麽簡單的,翰林學士可以慢慢成為皇帝的顧問,商討國家大事,這麽壹說大家就明白了。

那麽翰林供奉是幹什麽的呢?皇宮裏有各種不同的供奉,比如茶供奉、酒供奉,專門為皇帝提供飲茶飲酒的服務,或者陪皇帝下棋 娛樂 的,李白呢當然就是詩歌供奉了,是以有才華的藝術家被供奉在皇帝的身邊,與政治沒有半毛關系,這時李白才漸漸意識到無論自己與皇帝的距離有多近,也無法抒發政治抱負。

李白又感到了絕望,在極度的絕望中,李白只能選擇沈默。

時間就在李白的沈默中慢慢過去了,壹個深夜,心灰意冷的李白在院子裏自酌自飲寫下了名篇《 月下獨酌 》: “花間壹壺酒, 獨酌 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院子裏只有李白壹人,另外兩個是他的影子和月亮。孤獨、冷清、失意壹起襲來。

白天李白可以與好友飲酒作詩,將自己融入到喧囂之中,夜晚來臨時,靈魂重回孤獨,他在想:我在這裏幹什麽呢?又能幹些什麽呢?李白在靜謐的月光下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李白曾經自詡是大鵬,那只崇尚自由,翺翔在廣闊天地間的大鵬,所有李白是個追求進退自由的人,進可以立足朝堂,施展抱負,退可以神仙漫遊,泛舟東海,在皇帝身邊隨侍了兩年,自己的政治抱負已經無法實現了,李白從失望中看清了現實的無奈與殘酷,他沒有繼續糾結留或走,他將目光投向了長安城外廣袤的山河之間。

李白率真的性格讓他無法融入到官場裏。眷念自由的李白被賜金放還,就這樣二年後,李白又壹次離開長安,重新踏上漫遊大好河山旅程,從此開啟了旅人的傳奇人生。

作者自述:

不知不覺中迎來了人生的下半場,時間過得很快,也好像過得很慢,在平凡的生活中,想留點什麽,用心去寫,每壹篇都是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記錄。人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只想在這飛逝的時光裏用文字點綴生活,希望在許多年後,孩子們還能讀到我寫的文字,從字裏行間了解曾經的我。也算我在世間留下那麽壹些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