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5)

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5)

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範文

不禁要問:詩人為什麽要用烘托、誇張等手法把天姥山寫得那麽高峻挺拔、舉世無雙?是因為詩人要借此入夢,追求理想;詩人為什麽要把夢境描寫得那麽清幽壯美?渲染得那麽熱烈輝煌?是因為現實世界的醜惡,讓詩人憎惡;是因為“洞天福地”的平等自由實現了詩人的理想。所以,詩人要騎鹿遊山,尋仙訪道,以示決不與邪惡同流合汙的高潔誌向;詩人要高蹈出世,傲嘯林泉,以示決不向權貴低頭彎腰的堅定信念。這,就是李白!這,就是照亮《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聚光燈!這,就是壹代大詩仙魅力四射、輝映千秋的光源所在!

 三、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行成的原因

 (壹)浪漫主義詩作形成的社會因素

 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昌盛,這種環境下形成了李白豪邁的性格、熾熱的情感、敏銳的政治追求,這些條件奠定了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思想基礎。

 開元、天寶年間,唐帝國國力極度強盛,經濟、文化等方面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這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發了詩人們建功樹勛的種種幻想。在這種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濟蒼生”、“安黎元”為己任,壹生不懈地追求報效祖國的機會,“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報明時。”正是李白心誌的表現。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大都無視世族門閥那壹套宗族禮法,思想上狂傲豁達,不拘儒學正宗,行為放浪不羈。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觀念上較少受儒家傳統的束縛。在時代大氣候的影響下形成了李白“不屈已,不幹人”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鵬自比時刻準備“壹鳴驚人,壹飛沖天。”他不屑走科舉進士的道路,他任俠、漫遊、求仙訪道、結交豪雄、幹謁王侯,想憑借自己的才華、憑借知明人士的推薦,走“終南捷徑”的道路去實現自己“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負。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裏,在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的後面卻隱藏著種種危機:唐玄宗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生活日趨糜爛,朝廷內權奸當道、政治黑暗,苛捐雜稅日益繁重,安祿山此時也心謀不軌,各種社會矛盾都處在壹觸即發的時刻。李白第壹次懷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的抱負,“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追求建功立業時,擺在他面前的是壹條荊棘叢生的險徑,他在漫遊的十八年中沒能通過任俠、幹謁權貴等途徑實現理想,心中充滿了憤慨與不平。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受玄宗之征入長安,當他躊躇滿誌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時,卻落了個權貴嫉妒、“賜金放還”的下場。壹次又壹次的政治失敗,使李白的內心極度痛苦,“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感到從政報國道路的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苦苦掙紮,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對統治階級的蔑視、憤恨借助浪漫主義藝術創作方法表現在他不朽的詩作中。

 (二)特殊的個人因素

 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特色形成還有其個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追求人生價值強烈表現自我的精神,使他詩情噴湧、壹瀉千裏。據推測李白的家庭曾是壹個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使他的思想束縛較少,任俠、漫遊、輕財好施,在他的思想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不到壹年散金三十萬。在許多詩篇裏都表現出不受羈絆的豪放性格和強烈的主觀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當他噴湧的詩情用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時,就用大膽的誇張,如用“抽刀斷水水更流”比喻“舉杯消愁愁更愁”、用“白發三千丈”比喻“緣愁似個長”、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倫送我情”。當現實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願望時,他就借用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奇麗驚人的幻想來表現,如“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天臺,高揖衛叔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