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林黛玉為什麽故意讀錯“敏”字?背後是古代避諱文化的發酵

林黛玉為什麽故意讀錯“敏”字?背後是古代避諱文化的發酵

很多人第壹次讀《紅樓夢》讀到賈雨村誇贊林黛玉聰明,讀書讀到“敏”字都要讀成“密”,書寫時也會減壹兩筆,都不明白是為什麽。其實這裏就涉及到我國古代非常特殊的壹種文化: 避諱文化。

避諱文化,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可考證的文獻可追溯至周朝魯桓公給太子的命名。在 歷史 的發展中,避諱的含義從字面上對於祖輩在天之靈與其他神明的敬畏之情,逐漸變為封建統治者對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的鞏固。

在經歷過公認諱制繁瑣嚴密的唐、宋兩代,元、明壹定程度上放低了對避諱的要求,但是涉及到具體文書,避諱之前朝有過而無不及,以至嚴酷的文字獄悄然興起。

文字獄古已有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而明清梁朝最常見也最為殘酷。明朝實例最多的就是洪武壹朝,人們對於朱元璋對“禿頭”、“和尚”等詞的忌諱津津樂道,卻遺忘了這些荒謬不經的避諱背後的血腥與殺戮。

而清雍正壹朝,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便令進士及第的大臣丟了性命。我們便來談談避諱文化和它的影響。

避諱指的是在古代書寫和閱讀某些特定字詞時需要去壹兩筆,或者以相近讀音代替的壹種特殊文化,具體包括國諱、家諱和委婉語等。

1.國諱

國諱主要指的是君主名諱,對於帝王的名字、乃至封號避諱本質上是對皇權的至高無上尊崇。

愛看古裝劇的人大多數應該都聽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戶部其實壹開始叫 民部 ,而唐朝避李世民的名諱才改為 戶部 ,並沿用至今;此外, 觀音原名“觀世音” ,也是為了李世民的“世”字去掉了。

類似為了避諱皇帝姓名更改地名、官名的案例很多。

最誇張的案例出現在晉朝: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後,追封父親司馬昭為文帝。為了避諱司馬昭的名字,特意將王昭君改稱為王明君。為了並非皇帝的父親更改古人的名諱,也頗為滑稽。

壹朝百姓要避諱本朝歷代皇帝,尤其當皇帝名諱是常見字時,就更麻煩了。因此明朝朱元璋建國後除了規定子孫的輩分外,還要求名字必須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這樣固然使他的後代起名極為不便,甚至被迫造字,但對百姓來說無疑是受益的。

此外,令人意外的是,清朝文字獄頻發,但是對於國諱避諱並不是十分嚴格。

清代建立之初,順治皇帝的漢名福臨也壹直都不避, “玄”字 在康熙初年也不避,著於康熙年間的小說《新說生花夢奇傳》以康熙朝為背景,卻時常有 “炫”字 出現,可見壹斑。

《紅樓夢》各個抄本的變遷更具有說明意義:己卯本、庚辰本改“寧”為“寕”,可視為避諱道光皇帝之名旻寧, 戚序本和程高本對於國諱嚴格避諱,則是由於抄錄之人高鶚、戚蓼生均為當朝官吏,程偉元功名無考但也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

在這種背景下,是否避諱被上升到了對於皇帝的忠誠問題,不得不謹小慎微。而民間的抄本多流傳於底層人民,作者不避諱抄錄的人自然也不會註意。

2.家諱與乳名(小名)的使用

古人的姓名,尤其是女子的姓名壹般不會告知外人,所以婚禮六禮中就有問名禮,其內涵就是只有父兄、夫婿可以稱呼女子的名字。

家諱壹般指的是奴婢避主子諱。丫鬟紅玉為了避諱寶玉和黛玉名諱改名小紅。丫鬟香菱因為提到了桂花沖撞了主母金桂之名挨罵,這都是家諱的表現。

同時可以從書中看出,賈家的家諱避諱也並不嚴格,如小紅改名之後“紅玉”之名還不時被提起,有時甚至是在寶玉面前。而奴婢稱呼男性主人也會直接提到名字,如“璉二爺”、“珠大爺”、“寶二爺”等,人後人前均有,這與傳統的避諱禮制不合,壹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 社會 情況。

而賈雨村身為黛玉私塾之師起初卻不解她避母諱則說明他並沒有問過林府名諱,從側面反映當時 “登門而問諱 ”的傳統已逐漸淡化。

在家諱中另壹個現象就是乳名的使用。乳名來源已久,在春秋戰國即出現“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現象,這裏的“名”指的即是小名、乳名。唐朝出現了更加詳細的說明:“末世有官名、小名之別。”

《紅樓夢》中大量乳名的出現說明通過乳名避諱名諱的現象在清朝依舊常見。如“乳名喚作英蓮”(第壹回)、“乳名黛玉”(第二回)、“乳名寶釵”(第四回),說明出場的女性角色的稱呼都是乳名,以此避諱。

而兩個例外分別是王熙鳳和李紈,壹個是“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第二回),壹個是曾入族學讀書故取學名。而賈寶玉夢遊太虛仙境大喊“可卿救我”。秦可卿納悶他為何知道自己的乳名,也反映了 “婦諱不出門” 的禮俗。

3.委婉語(禁忌語)

古人對於壹些話題十分避諱,譬如死亡等,這些話題在今天某些地方還會用“老掉了”、“走了”等說法代替,這就是委婉語或者說禁忌語的體現。

古代就更加常見,如稱人死亡,針對對象的身份不同有“賓天”、“覺大限”、“捐館”、“壽終”等多種委婉說法。而對於殯葬類禁忌語,喪事稱為“白事”,棺材是“板”、“壽木”等等。

綜合來看委婉語的主要感情色彩有三種: 趨吉避兇,去俗求雅和禮貌取悅 。趨吉避兇的委婉語主要有上述所提到關於死亡以及疾病、鬼神、災害等等。

前兩者主要是考慮聽眾的感受,避免強烈的刺激,而後兩者則是避諱文化發展之初就具有的功能,人們認為對於壹些超自然的現象或者令人恐懼的災害通過抽象的代稱能避免為己招來災禍。如以“走水”代表發生火災,以“動過家”表示抄家。

去俗求雅的委婉語則大量關於廁所、大小便,懷孕,分娩及性行為,其中尤以性行為為甚。在含蓄委婉的中國文化中性行為被視為令人羞恥的事,是必須要避諱的。

1.彰顯尊重

避諱的緣起就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神靈的尊重。古人認為去世的祖輩得道成仙,故而不能直呼其名。所以避諱起初是只避死者,不避生者。隨著 歷史 發展,這種對父輩的敬重漸漸保留下來,變成了對祖輩名諱的敬重,不論是否在世,都不宜取相同或者同音的字。

除了祖輩的名諱,還有 先賢 如孔子、孟子乃至周公等,往往在取名時不能涉及,這都是是古人表達尊重的壹種方式。

2.彰顯皇權

從秦始皇繼位改稱皇帝後,皇權至高無上的凸顯便出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朕本是古人常用的自稱,在秦始皇後卻變成天子專用的自稱。而孤也漸漸變成王爵等專用稱呼。皇帝出行的車駕等都用專門的稱呼。天子去世曰崩,王侯曰薨,百姓只能成為卒。

這種皇權的彰顯還有壹種特殊含義:皇帝為了籠絡百姓,往往自稱神靈在世,出生往往伴隨異象,他們的名諱也和神靈壹樣,不能直呼。

如雍正本名胤禛,他繼位後便令兄弟們改輩分為允。同輩兄弟間本無需避諱,這裏便將家諱上升為國諱,為的是體現他有別於其他兄弟的身份。包括他賜怡親王胤祥不必改名的特權,也是皇權的壹種彰顯。

3.統治者禁止談論的話題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統治者為了禁止某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話題。

如明初避諱繁多、文字獄層出不就與明太祖朱元璋從前的經歷相關。朱元璋出身低微,稱帝後不願別人提及過去。再加之他識字不多,好猜疑便時常對文人和朝臣筆下文章挑刺。

朱元璋極其反感後宮題材的詩歌,著名詩人高啟就因寫下了“小犬隔墻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慘遭腰斬,馬皇後出自民間,沒有裹足,元宵節京城裏有人就做了燈謎:畫壹個婦女,光腳抱著壹個西瓜。謎底就叫淮(懷)西女人好大腳。而朱元璋看到後勃然大怒,竟然將通街的百姓全都殺掉。

到了清朝,由於關外入住的統治者天然的自卑心態以及民間反清復明的浪潮興起,清朝皇帝對於明、清乃至民族文化相關的話題都諱莫如深。

從順治朝,因為 “將明之才” 被斬首的張晉彥,到康熙朝編寫明朝相關的《南山集》導致三百多人下獄,乃至雍正朝“南鬥送我南,北鬥送我北”被理解為民族對立,“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本是歌頌黑色牡丹,卻被解釋為清朝統治者搶了大明朱家的天下,可以說 避諱愈發嚴格 ,理解也逐漸扭曲。而這都與特定時期統治者的特殊經歷相關。

避諱無疑給民間的正常生活、官方的文字記錄帶來了各種不便。而因為種種原因,避諱造成的文字獄使得官場的氛圍愈發壓抑,同時也阻塞了官員進諫的言路,人才無法得以舉薦選拔,官場更加黑暗。

對於文人詩賦內容和字眼的過分要求使得文人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尷尬,臺閣體詩賦侵占文壇,這不僅導致了文化史的倒退, 文壇風向標的轉變 也代表著 從元末明初詩歌文化發展繁榮時期的終結

詩歌誕生之初便如影相隨的隱喻和象征的意義在文字獄的威脅下逐漸消失,而由於避諱不得不回避的字眼則對詩歌的表達起到了極大不利的影響。

對文人和士子的摧殘和迫害不僅使壹部分人丟失了文人的清高與傲骨,轉而做起官場投機,還使得壹部分人遠離文壇和朝野,造成了明清兩朝人才的匱乏。對文人思想的控制也催生了八股文。

避諱文化的誕生是源於人們對先輩神靈樸素的敬仰,是古代人之間壹種特殊的理解,然而隨著發展卻逐漸變成統治者彰顯權力、禁錮思想的工具,甚至引發了多起血案,這樣的轉化,不由引人嘆息。

參考文獻

《周禮》

《小名錄》

《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