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經過三年的內戰,國***軍事實力對比已經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東北戰場,東北野戰軍已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黨軍隊加上地方保安團隊***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中***中央審時度勢,決定抓住時機,首先在形勢最為有利的東北發動戰略決戰。
為了這次戰役,中央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采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可是,林彪卻對這壹決定進行多次抵觸和拖延。1948年4月18日,林彪不顧中央提出攻打錦州等地的建議,壹意進攻長春,結果強攻不下,損失嚴重。1948年7月,東北局鑒於攻打長春壹舉殲敵沒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錦州作戰。但很快,林彪攻錦州的決心再度動搖,遂於2日晚8時以林、羅、劉的名義給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要求回師打長春。得知這壹情況,當時任東北軍區第壹副政治委員兼野戰軍政治委員的羅榮桓表示堅決反對,並與林彪發生爭論,由於參謀長劉亞樓也站在羅榮桓壹邊,林彪將前電作廢,重新表態仍擬攻打錦州。
1948年9月,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壹指揮遼沈役。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開始。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守敵發起總攻,15日攻克錦州,全殲守軍10萬余人,俘範漢傑及第6兵團司令官盧浚泉等,完全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從陸上撤向關內的大門。
錦州被克後,困守長春的國民黨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在東北野戰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於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萬余人起義。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國民黨軍在錦州失守後,組織兵力,準備奪回錦州。10月19日,東北野戰軍趁機發動遼西會戰,至28日拂曉,遼西圍殲戰結束,全殲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旅)***10萬余人,其中包括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生俘中將司令官廖耀湘,從而取得了遼沈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從10月29日起,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先後解放新民、撫順、遼陽、鞍山、海城等沈陽外圍據點。1948年11月2日,東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沈陽宣告解放,守軍13萬余人全部被殲。同日,解放營口。遼沈戰役勝利結束。9日,錦西、葫蘆島地區之敵從海上撤至關內。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國民黨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野戰軍傷亡6.9萬余人,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戰役中犧牲。遼沈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成為壹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成為鞏固的戰略後方。連同這壹時期全國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軍事形勢出現新的轉折。
由於在遼沈戰役中,羅榮桓堅持了攻打錦州的決定,才使得戰役獲得最大的戰果。因此,在羅榮桓於1963年12月16日不幸逝世後,毛澤東十分悲痛,寫成了這首悼念戰友的七律,追思他的功績。
《七律·吊羅榮桓同誌》毛澤東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