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 《資治通鑒·晉紀》——這兩句大意是:厚厚的錢幣,甜甜的美言,這是人所應當畏懼警惕的東西啊!社會生活中,當權在位的人常常會遇到甘言和厚幣。對此,廉清奉公的人自會清醒地辨別甘言的企圖與厚幣的來路,采取正確的對策;而貪贓枉法的人則會欣然接受,來者不拒。
2.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出自: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懦行》——這兩句大意是不要見到財利就做有損於大義的事,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決不改變自己的誌節。在社會精神領域內,貴義賤利是我國占代正統的義利觀。
3. 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出自: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最終只會葬在用自己畢生索取的名利壘起的墳墓中。
4. 晉侯見利忘義,背吾君之約,又負君夫人之托,今日乃自取囚辱,夫人何為哀痛如此?出自: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誌》
5. 滿望終身做大臣,殺妻叛母絕人倫。誰知魯魏成流水,到底身軀喪楚人。
6. 三國滅宋卻獨吞,上黨歡收未費兵。淖齒殺王圖自立,殺妻做將夢成空。
7. 見忠識孝聞節義 利欲熏心喪骨氣 。
8. 色厲而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曹操
2.形容壹個人見利忘義的詩詞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 《資治通鑒·晉紀》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錢幣。
這兩句大意是:厚厚的錢幣,甜甜的美言,這是人所應當畏懼警惕的東西啊!社會生活中,當權在位的人常常會遇到甘言和厚幣。對此,廉清奉公的人自會清醒地辨別甘言的企圖與厚幣的來路,采取正確的對策;而貪贓枉法的人則會欣然接受,來者不拒。
“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沈佳期《釣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幣,甜蜜蜜的奉承話正是別有用心者投下的“勞餌”,見利忘義,利誇智昏的人只貪圖芳香的魚餌,不見捕魚的竹器,結果是自尋網羅,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訓,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懦行》 西漢·戴聖《禮記·懦行》。
守:操守,誌節。這兩句大意是不要見到財利就做有損於大義的事,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決不改變自己的誌節。
在社會精神領域內,貴義賤利是我國占代正統的義利觀。《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劉向《新序·義勇》:“見利不動,臨死不恐”,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中國文化傳統中這種強調精神價值,輕視物質利益的非功利性特點,使中國的政治精神有著明顯曲倫理道德趨向,在特定條件下有助於人們克服物質的不足,振奮精神,執著追求壹種高尚的理想。對進壹傳統觀念應給歷史的肯定。
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3.含有仁義的詩句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趙岐註:“有仁認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有不利之患矣.”
朱熹集註:“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子以為忠.——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交不忠兮怨長.——《楚辭·九歌·湘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唐太宗 《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
《香囊記·慶壽》:“壹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明 陳子龍 《送默公師應試燕都》詩:“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誠愫.”
4.誰知道有關於忠和義的詩句,謝謝了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