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壹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壹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壹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壹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壹。”雙賓語是“余、核舟壹”。
2. 文言文的數量詞有何特點文言文的數量詞和現代漢語相比,有三大特異之處。
第壹,量詞不發達。甲骨文中雖然已有了物量詞,如:鬯 (chàng,壹種香酒)二升。
但只限於器具與度量衡單位。壹般的表示天然單位的物量詞(如:個),在漢代以後才逐漸發達。
動量詞起源更晚,直到魏晉以後才逐漸增多。所以,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詞的,特別很少使用動量詞。
現代漢語裏的數詞往往要和量詞結合起來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見的辦法是不通過量詞而直接用數詞去修飾名詞或動詞。如(加點的為數詞,下同): 1.乃取壹葫蘆置於地。
(歐陽修《賣油翁》) 2.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林嗣環《口技》) 第二,詞序上有差異。
數量詞修飾動詞,在白話文中,壹般是放在動詞後面作補語;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諸葛亮《出師表》) 這裏,數詞三放在動詞顧的前邊。 反之,數量詞修飾名詞,在白話文中,壹般放在名詞前面作定語;而文言文中的數詞或數量詞修飾名詞時,則不僅可以前置,還可以後置。
如: 4.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第三,表數方法上的差異。
可分為三種: 整數與零數之間往往加有或又。如: 5.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諸葛亮《出師表》) (二)分數的分母和分子之間,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兩者都省略掉。如: 6.藉第令勿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馬遷《陳涉世家》) (三)以確數代替概數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數詞往往只是壹種誇張的概數,這些數詞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萬億等。
這些數字作概數時都是表示眾多的意思。如: 7.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愚公移山》) 8.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 10.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上) 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林嗣環《口技》) 12.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以上句子中的數字都是概數,千萬不可拘泥字面作牽強附會的解釋。
另外,像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般變化三百六十行等之類的說法,也都是極言之多,不可望文生義。
3. 文言文的數量詞有何特點文言文的數量詞和現代漢語相比,有三大特異之處。
第壹,量詞不發達。甲骨文中雖然已有了物量詞,如:鬯
(chàng,壹種香酒)二升。但只限於器具與度量衡單位。壹般的表示天然單位的物量詞(如:個),在漢代以後才逐漸發達。動量詞起源更晚,直到魏晉以後才逐漸增多。所以,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詞的,特別很少使用動量詞。現代漢語裏的數詞往往要和量詞結合起來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見的辦法是不通過量詞而直接用數詞去修飾名詞或動詞。如(加點的為數詞,下同):
1.乃取壹葫蘆置於地。(歐陽修《賣油翁》)
2.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林嗣環《口技》)
第二,詞序上有差異。數量詞修飾動詞,在白話文中,壹般是放在動詞後面作補語;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這裏,數詞三放在動詞顧的前邊。
反之,數量詞修飾名詞,在白話文中,壹般放在名詞前面作定語;而文言文中的數詞或數量詞修飾名詞時,則不僅可以前置,還可以後置。如:
4.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第三,表數方法上的差異。可分為三種:
整數與零數之間往往加有或又。如:
5.爾來二十有壹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二)分數的分母和分子之間,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兩者都省略掉。如:
6.藉第令勿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馬遷《陳涉世家》)
(三)以確數代替概數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數詞往往只是壹種誇張的概數,這些數詞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萬億等。這些數字作概數時都是表示眾多的意思。如:
7.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8.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10.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上)
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林嗣環《口技》)
12.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以上句子中的數字都是概數,千萬不可拘泥字面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另外,像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般變化三百六十行等之類的說法,也都是極言之多,不可望文生義。
4. 八年級下冊所有文言文詞類活用八年級下冊語文古文中的詞類活用、壹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通假字窺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異義詞壹百許裏(古義為“左右”,表示約數;今常指“應允”,“許多”,“或者”等.) 鳶飛戾天者(古義為“到,到達”,今常指“罪過”或“乖張”.)經綸世務者(古義為為“籌劃,治理”,今常指“政治規劃”.)3、壹詞多義絕 天下獨絕 (形容詞,絕妙.)猿則百叫無(動詞,停止.)上 負勢競上(動詞,向上)橫柯上蔽(方位名詞,上邊,上面)百 壹百許裏(數詞,十的十倍)猿則百叫無絕(數詞,極言其多)4、詞類活用風煙俱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凈,散凈)任意東西(名詞用作動詞,往東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詞用作動詞,快)猛浪若奔(動詞用作名詞,奔跑的馬)互相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軒,爭著向高處伸展.邈,爭著向遠處伸展)《五柳先生傳》1、古今異義詞因以為號焉(古義為“以之為,把它作為”,兩個詞,今常用作壹個詞,認為) 或置酒而招之(古義為“有時”,今常用作連詞,表選擇關系)造飲輒盡(古義為“往,到”,今常指“創造,制作”等)2、壹詞多義如 親舊知其如此(動詞,像)晏如也(名詞,……的樣子)得 家貧不能常得(動詞,得到)忘懷得失(名詞,得到的(東西))3、詞類活用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地知道)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舊友,故友)《馬說》1、通假字才美不外見(通“現”,顯露,表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通“飼”,餵養)其真無馬邪(通“耶”,嗎)食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異義詞壹食或盡粟壹石(古義為“有時”,今常作連詞,表選擇關系)執策而臨之(古義為“馬鞭子”,今常指“政策、決策”等)3、壹詞多義食 壹食或盡粟壹石(量詞,頓,餐)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餵養)能 安求其能千裏也(動詞,能夠)雖有千裏之能(名詞,才能,能力)策 策之不以其道(動詞,用鞭子打)執策而臨之(名詞,馬鞭子)4、詞類活用壹食或盡粟壹石(形容詞用作動詞,吃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數量詞用作動詞,行千裏)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幫作動詞,用鞭子打)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用作使動詞,使……盡,竭盡)《送東陽馬生序》1、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能“披”,披著)2、古今異義詞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古義為“問”,今常指“敲”等)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為“熱水”,今常指“汁水”等)略無慕艷意(古義為“欣羨”,今常指“鮮艷,艷麗”等) 日再食(古義為“兩次”,今常指“又,再次”等)3、壹詞多義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動詞,擔心)無凍餒之患矣(名詞,憂患)故 故余雖愚(連詞,所以)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副詞,特意)質 援疑質理(動詞,詢問)非天質之悲(名詞,資質)至 色愈恭,禮愈至(形容詞,周到)至舍(動詞)4、詞類活用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動詞用作代詞,此,這)腰白玉之環(名詞用作動詞,腰掛)《小石潭記》1、古今異義詞全石以為底(古義為“以之為,以全石作為”,今義指“認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古義為“約,大約”,今常作能願動詞,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義為“年輕人”,今常作戲曲用語)2、壹詞多義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詞,由)隸而從者(動詞,跟從,跟隨)見 下見小潭(動詞,顯現,呈現)明滅可見(動詞,看見)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明滅可見(副詞,可以)差 參差披拂(形容詞,不齊)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3、詞類活用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西)近岸(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潭中魚可百許頭(動詞用作副詞,約,大約)日光下澈(形容詞用作動詞,照射)鬥折蛇行(兩個詞均為名詞用作狀語,像北鬥星那樣,像蛇爬行那樣) 其岸勢犬牙差互(名詞用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淒神寒骨(兩個詞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淒涼;使……寒冷)《嶽陽樓記》1、通假字百廢具興(通“俱”,全,都)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囑托)2、古今異義詞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古義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衛、守護”等) 越明年(古義為“到”,今義為“超過”)越明年(古義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壹年”)則有去國懷鄉(去,古義為“離開”,今常指“到,往”.國,古義為“國都,京城”,今常指“國家”)至若春和景明(古義為“日光”,今常指“風景、景色”等)沙鷗翔集(古義為“棲止,鳥停息在樹上”,今常指“聚集、集中”等)微斯人(古義為“無,沒有”,今常指“微小、略微”等)3、壹詞多義則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相當於動詞,是,就是)然則北通巫峽(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那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連詞,就)極 北極瀟湘(動詞,盡,到達)此樂何極(動詞,窮盡)壹 在洞庭壹湖(無實義,起強調作用)壹碧萬頃(數詞,壹片)而或長煙壹空(副詞,全)4、詞類活用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太守)用做動詞,做州郡的長官,即做太守.) 此則嶽陽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