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的詩句如下:
1、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六盤山
明代朱應登
西北六盤山切雲,壹盤千折動星文。
穿林列騎交愁入,峭壁哀猿近厭聞。
隴樹遙連邊塞盡,秦關中斷渭流分。
清秋忽報烽煙警,落日猶過虎豹群。
3、六盤山
明代黃英
六盤山下路,如掌雪花肥。
枯柳迎雙軌,驚沙走四圍。
歲寒詩骨瘦,春信隴頭歸。
調悵私憐甚,呼僮再進衣。
4、六盤山
清代李華春
策馬山城曉倍寒,紆回驛路入雲端。
作書休與家人寄,冒雨沖風過六盤。
六盤山的歷史文化
六盤山及其周邊地區人文歷史久遠,主要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為代表農墾文明以及北狄、西戎等遊牧部落所創的遊牧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內集居了羌、戎和匈奴等少數民族,秦漢時期,因推行了移民實邊政策,該地區湧入了大量漢族人口,並在此發展農耕及遊牧業。南北朝、宋、明時期,此地區成為中原王朝與匈奴、西夏等外族勢力交鋒的前緣地帶,並逐漸成為回族的聚居區。
六盤山區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高臺社火、車社火、扛社火、跑社火、舞獅舞龍、地攤社火等近30種類,其中馬社火是六盤山區群眾根據居住的地形、地理特點和條件,借助馬騾創造的壹種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該文化從秦腔衍生而來。
表演者按照歷史戲劇故事進行裝扮,起碼列隊成行,在行進時變化動作和姿勢,80年代後,由於農業進行了機械化,表演者便將戲劇人物造型搬到了拖拉機上進行社火表演。馬社火集合了表演、造型、彩繪、手工制作等多種藝術類型,成為六盤山區民間藝術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