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釋義
皎潔的明月透過松枝灑落壹地斑駁,清澈的泉水從巖石上汩汩流淌。
二、出處
1.原詩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譯文
空曠的青山迎來壹場新雨後,這個秋天的傍晚格外的涼爽。潔的明月透過松枝灑落壹地斑駁,清澈的泉水從巖石上汩汩流淌。竹林傳來剛回家的洗衣女們的談笑;蓮葉搖曳處,是打漁的人在收網準備回家。讓春天的芳菲歇著去吧,我願意在這美麗的秋色中流連徜徉。
三、淺析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的人生大誌也隱藏在字裏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