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題透視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8年高考江蘇卷)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註①壹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麽樣的感慨。
解析這是壹首“懷古”詩,寫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鳳凰臺上的所見所感。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是對歷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須抓住蘊含著李白獨特歷史感喟的“埋幽徑、成古丘”等關鍵詞語;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壹水中分白鷺洲”則是對現實之景的描繪。古今對比,抒發作者古今興亡盛衰之感。
參考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8年高考全國卷I)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
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註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遊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壹腿蜷縮的樣子。(2)從全詩看,作者向往壹種什麽樣的生活?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解答該詩,應結合註釋來理解詩歌內容。前兩聯從懷古開始——作者來到西山、赤壁這些古代英雄馳騁爭雄、兵家必爭之地,不禁浮想聯翩:歷史上的英雄叱咤風雲,建立了蓋世功業,但像這滾滾東流之水壹去無回。第三聯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實景:俯視沙灘,覺得壹片明亮,那是因為許多白鷺棲息在那裏;仰望廣闊的天空,看上去高飛雲端的鴻雁似乎在向後移動。最後壹聯發出感慨:我現在最羨慕的是江上的垂釣者,釣罷駕著壹葉輕舟在煙雨中歸去,悠閑地聽著雨打船篷的聲音。
參考答案⑵向往壹種隱逸的生活。①詩的前兩聯,作者從眼前之景,轉入懷古,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的人事,而今安在?從而發出了“波流萬世功”的感嘆。②詩的後兩聯,作者贊嘆宿鷺、飛鴻的閑適,接著又仿佛看到了漁翁的扁舟,聯系到“波流萬世功”的感嘆,於是提出“最羨漁竿客”,想駕壹葉小舟在煙雨朦朧中歸去!
3.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
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
壹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雲滿古城。
註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麽傷心?
(2)兩位詩人壹位說“壹片傷心畫不成”,壹位說“誰謂傷心畫不成”。請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寫的是在壹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眺,看見壹幅“浮雲落日”圖之後所抒發的壹種滄桑感。韋莊《金陵圖》則是壹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南朝史事的圖畫之後,有感於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兩位詩人都是借六朝舊事抒發對晚唐現實的深深憂慮。鑒賞這兩首詩歌,不能忽視註釋內容,這樣才能做到知人論世。
參考答案(1)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詩作者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壹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看不出來的。韋詩作者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能畫成的。
難點攻略
以下內容,第壹點側重談平時的復習備考,第二、三點則側重談考場的解題方法。
壹、分類整理,把握同類詩歌的內容特點
對詩歌分類復習,是備考“評價古詩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類題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盡管古詩數量龐大,詩歌的思想內容多種多樣,作者的觀點態度豐富多彩,但同壹類型的詩歌還是具有壹些“***性”,只要平時復習把握了這些“***性”,考試時通過確定考查的詩歌所屬類型入手,解題的針對性無疑會更強。
分類鑒賞古詩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類。即把詩歌按內容特點作大致分類:⑴“送別”類;⑵“懷古”類;⑶“思鄉懷人”類;⑷“山水田園”類;⑸“邊塞”類;⑹“哲理”類;⑺“諷刺”類;⑻其他。
2.選材。即為上述八類詩歌各選十首詩歌,課內和課外各五首,有的類型課內數量不足則用課外同類詩歌代替,至少保證有五首課外詩歌入選。
3.探究。復習可分為8個時段,在壹個時段內完成對壹類詩歌內容的分析與歸納工作;或者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壹類詩歌的分析歸納。提倡合作探究,盡量采取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
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後,把各類詩歌或各個小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來。可采用個人主動發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紹。
這種分類鑒賞、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復習效果較為明顯。
例如“懷古”類詩歌的復習情況:
①選定詩歌:《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辛棄疾)、《桂枝香·金陵懷古》(宋,王安石)、《石頭城》(唐,劉禹錫)、《蜀相》(唐,杜甫)、《烏衣巷》(唐,劉禹錫)、《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辛棄疾)、《赤壁》(唐,杜牧)、《金陵懷古》(唐,許渾)、《詠懷古跡》(唐,杜甫)。(課內外各五首)
②借助教材、相關資料、工具書或網絡資源對這些詩歌的內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③得出此類詩歌內容特點的“***性”壹般有以下三種:a.通過懷古來表述作者對時局的憂慮;b.通過懷古來表達作者報國無門、壯誌未酬之情;c.通過懷古來警示統治者(或“世人”)要以史為鑒。
通過這樣的分析、探討、歸納、整理,我們對“懷古”類詩歌的內容便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在以後的考試中,壹旦確定所鑒賞的詩歌屬於“懷古”類,其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就不難把握了。
二、由“點”及“面”,挖掘詩歌意蘊
作為設題較為規範的高考古詩鑒賞題,壹般都會遵循文學鑒賞“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基本規律。因此,由“點”及“面”應是我們鑒賞古詩的可行方法。這裏的“面”,指的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裏的“點”,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的“關鍵點”:
關鍵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壹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如宋祁《木蘭花》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將春杏怒放,生機勃勃之景生動形象、極具情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顯然,作者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情感也通過這壹“鬧”字而自然地流露出來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中的“愁”字,就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也為我們的答題明確了方向。
關鍵句。指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壹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壹片冰心在玉壺”,就表明了作者高潔的誌向;朱熹《觀書有感》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闡述了人們要從書本中汲取營養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這樣的詩句在詩中都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都可以說是詩中的關鍵句。抓住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I的壹道考題:“從全詩看,作者向往壹種什麽樣的生活?”只要我們抓住了“最羨漁竿客”壹句,寫出類似“向往壹種隱逸的生活”的答案就並非難事。
詩題。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類型和內容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送”字,表明該詩屬於“送別”詩;《越中覽古》中的“覽古”,說明它是壹首“懷古”詩;《出塞》、《從軍行》則顯示此類詩歌應是“邊塞”詩。明確了這壹點,我們的答題就有了針對性。如回答2008年高考重慶卷《蔔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本詞上、下片各寫了什麽”這壹設問時,我們就可結合送別詩的內容特點,寫出“上片寫眼前送別之景,下片寫朋友將去之地”之類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視題目,有時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著落點而盲目答題,如鑒賞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不結合題目理解,則很難把握這首詩的主旨是“談讀書”。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許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義。如:松,往往寓含堅貞;梧桐,常常表現淒苦之情;殘月,往往暗示離散;柳,表示離別時的難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鵑,往往表示淒涼、哀傷。平時備考加強這方面知識的積累,考試時以詩歌的意象作為切入點來解讀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如2008年高考山東卷古詩鑒賞題是賞析秦觀的《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其中第(1)題是:“上闋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作答時只要抓住“落紅”、“小雨”、“杜鵑”等幾個意象來思考,就不難發現作者是通過描繪殘春景象來表現傷春的無奈之情的。
註釋。出現在高考古詩鑒賞題中的所有信息都應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註釋。註釋壹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解釋或提示,很多情況下它們對我們的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是比較鑒賞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韋莊的《金陵圖》註釋簡單地介紹了作者: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在解答“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麽傷心”和“兩位詩人壹位說‘壹片傷心畫不成’,壹位說‘誰謂傷心畫不成’,請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這兩個問題時,我們不能忽視註釋所起的作用,因為這兩位身處“晚唐”的詩人,他們在這兩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感情,就是為“晚唐國事的衰敗”而“傷心”的。
三、借助表達技巧,揣摩詩歌內容和情感
有些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主要是借助於某些特定的表達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襯等來表現的。因此,把握詩中的表達技巧、分析它們的表達特點,也是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詩鑒賞題的第二首是金代吳激的詞作《人月圓》:“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壹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該詞化用了唐代三位詩人的詩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解題時倘若不抓住三個典故的寓意揣摩,我們對作者蘊含其中的“家國滅亡的悲痛、無奈仕金的隱哀、身世相仿的傷感”就難以理解。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以樂景寫哀情”這種表現手法。古代借景抒情類詩歌絕大多數是以樂景來表樂情的,但也有壹些詩歌卻以樂景來寄托哀情。我們在解讀此類詩歌時,不能被詩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誤解作者的真實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詩就是以“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的熱鬧、繁華之景(樂景)來表達盛衰無常的慨嘆(哀情)的;《旅夜書懷》中“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雄渾開闊之景)寄寓的則是詩人孤獨傷感之情。
重點難點題型測試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生查子
獨遊雨巖
辛棄疾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 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壹曲桃花水。
聯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壹句的含意。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遊水西簡鄭明府
李白
清湍鳴回溪,
綠竹繞飛閣。
涼風日瀟灑,
幽客時憩泊。
念昔遊(其三)
杜牧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
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註杜牧因仕途失意,長期飄泊南方。《念昔遊》是若幹年後追憶那次遊蹤而寫的組詩,壹***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
(1)杜詩中最能概括“水西寺”特點的壹句詩是: 。
(2)兩首詩中各有壹個能代表作者遊“水西寺”時心情的詩句,請找出來,並結合作者的遭遇作簡要說明。
3.閱讀下列這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
越調天凈沙
魯卿庵中
張可久
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試分析“探梅人過溪橋”的意蘊。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答案)
1.作者“高歌”而問“誰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應和者,然而只有“空谷”中響起的“清音”,作者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孤獨;而這種孤獨,不僅指沒有旅伴,更指因自己的思想主張(或“抗金主張”)得不到響應而產生的孤獨,流露出了作者壯誌難酬的憤懣之情。2.⑴古木回巖樓閣風。⑵“幽客時憩泊”和“半醒半醉遊三日”。李白壹生經歷坎坷,長期浪跡江湖,身臨佳境時“幽客時憩泊”;杜牧仕途失意,長期飄泊,面對勝景時“半醒半醉遊三日”,這兩句詩都表明作者想把政治失意的苦悶消解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3.此處的“梅”喻指隱居的友人魯卿。作者稱自己為“探梅人”,既稱贊了魯卿高潔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與魯卿之間的深厚友情,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