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人物形象:賣炭翁是壹個居住在終南山上,面色、手指被煙火熏黑,窮苦悲慘的靠賣碳為生的老翁。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壹首。詩壹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描寫出壹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燒炭的老翁連壹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壹柄斧頭、壹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
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壹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壹種最低的生活水平。
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壹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賣炭翁》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壹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
而是通過壹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壹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