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評價陶淵明的詩歌?

如何評價陶淵明的詩歌?

簡述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陶淵明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  (壹)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壹點斧鑿痕跡。  (二)陶淵明的詩歌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十分精粹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或是社會生活,都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這是寫詩人的生活環境。“貯”字雖只是壹個平常的字眼,但用到這裏卻很形象很新鮮,中夏清幽涼爽的林蔭好像是可以貯存、可以掬取的壹甕清泉蘇軾說陶詩“似臒實腴”,正好說明了這個特點。  (三)陶淵明的壹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前引的《歸園田居》第壹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壹切還構成壹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創作時並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們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所謂“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於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壹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四)陶淵明的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壹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多半蕭散沖淡,而《詠荊軻》等詩卻豪放有力。但後者雖然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朱熹語),和他的田園詩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處。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作,以描寫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著稱。在現存的壹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和農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於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接近了農民,對農村生活體驗較深,所以這類作品顯得內容真實,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現了樸素的自然美和詩人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最為人們所傳誦。“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從彭澤縣令解職歸田後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是詩人對和平田園的吟詠。在這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村居圖中,蘊含著樸素的自然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置身在大自然懷抱裏悠然自得的寫照,對陶然自樂的隱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潔的象征,“采菊”表明詩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廬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比兩句是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主觀與客現融為壹體。詩人通過壹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歸依自然、順應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在這類描寫村民生活的作品中,還有壹部分是敘述勞動體會和艱苦生活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寫出了早出晚歸、沾霜帶露勞動的辛苦,勞動後的愉快和對勞動生活的贊美。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壹大貢獻,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詩人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對勞動的艱辛詩人卻表現出平靜樂觀的心態,躬耕之誌始終不渝。雖然壹般的玄言詩人都註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的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壹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由此為後人開辟了壹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另壹大貢獻,是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於詩。最能代表作者沖淡之美的詩,是《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陶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麽,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秾艷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使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麽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蕩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壹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他詩作的境界韻味,是壹種平和淡泊,於世事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壹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現為寧靜平淡的境界,是壹種新的意境美的類型。這壹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壹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壹切蕪雜粘滯的萬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陶詩語言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純凈之美。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因而能夠用準確用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是詩人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不過,這是通過詩人思想的三棱鏡透視出來的農村生活,是詩人藝術心靈的外化。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征,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征。他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再現農村的田園生活,體現出平淡自然,真實生動,意味深遠,情理渾融的藝術風格。  陶淵明壹生屢仕屢隱,留存下來的詩作僅有壹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為田園詩。陶氏田園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便是樸素、自然、真淳,可是卻寄意深遠、境界開闊。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華歷史上的瑰寶,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也直接地影響了唐代以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為代表的山水田園派詩的創作風格。在陶淵明的筆下,田園與勞動第壹次在文人作品之中變得有意義,而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則更豐富多彩。語言平淡樸素、富於韻味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平淡樸素關系很大,且讀起來瑯瑯上口。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了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然而,倘若僅僅樸素,決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藝術魅力。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試看《勸農》詩中的壹節:“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雖然這裏呈現的是壹幅和平的農作圖,但實際上只是把中國農村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特點加以美化的結果。再讀《歸園田居》第壹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詩抒發了詩人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中間寫景的壹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所謂“平淡之中可見綺麗”正是如此。筆法清新自然且細膩陶淵明刻畫的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卻又有無盡的神韻。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壹句中“見”字表明是在作者才采菊的時候偶然見到,並不是去刻意的描寫山的出現,也表現了作者心境悠然地創作。陶潛的田園詩植根於田園生活,而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了詩歌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生機,構成壹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不妨分析《歸園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詩人先描寫了身居田園的生活中的事物,包括曠野,深巷,柴扉,塵室……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描寫田野中的耕作,與身邊農民的深入接觸。即使與他們只有寥寥數語,但是也不乏底層階級交往中點點的溫馨。整首詩緊緊圍繞著田園的生活,並把自己的感受也融入到了詩中。因此清新自然且細膩的描寫是田園詩的另壹大藝術特色。對田園有著真摯的愛,情景交融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最為重要。離開了情的景會沒有了生氣,離開了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沒有了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景物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子無論從哪個角度來欣賞田園詩,都會給讀者很多的樂趣。如《飲酒》第三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抒情、寫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壹體;前四句是先寫景後言理;中間四句則是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悠然自得的情懷,又寓托著倦而知還的道理;最後兩句則是觀照萬物而體悟人生的哲理。詩歌創造了主客渾融、物我合壹的藝術境界。詩歌的語言看似樸素自然、平淡無奇,實則達到了精練傳神、含蓄蘊藉的境地。這就是田園詩的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無可取代地位的原因。對陶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誌趣和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壹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壹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壹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