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首詠馬言誌的抒懷之作,作者以雄健的筆力刻畫了馬四蹄騰空、淩厲奔馳的雄姿。
壹、《房兵曹胡馬詩》
唐代: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二、譯文
房兵曹的這壹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壹樣突出分明。
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壹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壹樣。
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托生死。
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裏之外,為國立功了。
三、賞析
這是壹首詠物言誌詩。杜甫本來善於騎馬,也很愛馬,寫過不少詠馬詩。此詩的風格超邁遒勁,凜凜有生氣,反映了青年杜甫銳於進取的精神。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頸聯承上奔馬而來,寫它縱橫馳騁,歷塊過都,有著無窮廣闊的活動天地;它能逾越壹切險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賴。這裏看似寫馬,實是寫人,這其實就是壹個忠實的朋友、勇敢的將士、俠義的豪傑的形象。尾聯先用“驍騰有如此”總挽上文,對馬作概括,最後宕開壹句:“萬裏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這壹聯收得攏,也放得開,它既是寫馬馳騁萬裏,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誌向的寫照。盛唐時代國力的強盛,疆土的開拓,激發了民眾的豪情,書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業,封侯萬裏。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駿馬來表現確是最合適不過了。這和後期杜甫通過對病馬的悲憫來表現憂國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語。
四、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當時杜甫在洛陽,正值詩人漫遊齊趙,飛鷹走狗,裘馬輕狂的青年時期。
五、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