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唐代杜甫創作的壹首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也是他藝術成就最巔峰的作品之壹。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川風物、抒發個人情感,展示了杜甫深厚的思想和雄渾的藝術風格。
杜甫以短句起篇,寫出了壯麗的山勢:“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簡潔而富有力量,交融了風、天、猿、嘯等多種自然元素,氣勢磅礴,給人壹種宏大的視覺沖擊。
接著,他通過描繪陽光下的田園風光,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機和美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裏的“無邊落木”和“長江滾滾”形象鮮明地表現出了秋天的景象,給人以廣闊無垠和流動不息的感覺。
然而,杜甫並沒有止步於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他通過與自然相對照,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苦悶和追求:“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詩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的無奈和痛苦,以及他孤獨才思和掙紮求存的誌向。
《登高》壹詩,從山勢到田園,再到個人情感,構成了壹個完整的藝術圖景。它通過對壯麗自然景物的描繪,與作者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追求相呼應,展示了杜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這首詩是杜甫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也體現了他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原文
登高
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裏漂泊常年為客,壹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壹生艱難,常常抱恨於誌業無成而身已衰老,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消愁的酒杯。
註釋
詩題壹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猿嘯哀:猿淒厲的叫聲。《水經註·江水》引民謠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裏:指遠離故鄉。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壹生,這裏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
繁霜鬢:像濃霜壹樣的鬢發。
潦倒:衰頹,失意。這裏指衰老多病,誌不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重陽登高,按慣例應當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賞析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壹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誌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沈郁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壹發不可收拾。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壹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