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壹、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壹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
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
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
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壹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
在規定的季節裏,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
《國語》中有壹個故事叫“裏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裏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
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壹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茍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註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
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壹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麽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采伐,什麽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壹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2.關於保護環境的文言文有哪些1,天地本為壹體,氣息融通,物物相諧,故有淩雲飛練,千裏長河,百裏山林,旖旎風光,百獸靈動,光華四射,雨雪合時,眾之美者,鹹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於道,壞己之境,必自滅亡也。唯有念長遠之道,方可保萬世之福祉也。
3,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達爾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5,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壹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6,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裏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 ——埃斯庫曼斯
8,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諾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壹要清潔空氣;二要澄清飲水;三要流通溝渠;四要掃灑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爾
10,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
釋義: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長得無比茂盛,而豆苗卻伶仃得可憐。
11,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
釋義: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滿眼雕零的“落花時節遇到故人。
1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釋義: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
13,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
釋義:
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雲飄浮的地方,隱約看見幾戶人家。我所以停車不走,是因為喜歡夕陽映照下的楓林,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
14,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陶淵明
釋義:榆樹柳樹成蔭遮蓋了後屋檐,桃樹李樹整齊的栽種在屋前
15,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
釋義:田野裏的小路也跟雲壹樣黑沈沈的,只有江裏的船上燈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濃,
3.綠色環保詩歌,文言文主演兄辛苦了,吾來湊個熱鬧。
夏夜獨身,寂寞求姻緣
天蝠歡鬧飛蟲卷,(飛蟲卷=卷飛蟲。)
岸草輕聲議過船。
瘦指有意彈燼散,(燼指的是煙灰。鄙人好抽煙。)
昏燈無力落蔭殘。
壹花壹葉河沙界,(佛語,壹花壹世界,壹葉壹如來,河沙指恒河沙。)
三世三生念笑緣。(三世三生的緣分皆因念笑而起。)
寂影煙繚心默願,(煙,指的是抽的煙形成的煙霧。)
誠求月老線紅牽。
僵神原創,請批評指正。
4.關於人與環境的古文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鰌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故曰∶壹與壹是為人者,謂之聖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環保^^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還是環保^^
以春日至始,數四十六日,春盡而夏始,天子服黃而靜處,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發號出令曰:「毋聚大眾,毋行大火,毋斷大木,誅大臣,毋斬大山,毋戮大衍,滅三大而國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輕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起土功發大眾皆妨蠶農之事伐樹則傷條達之氣
《禮記》
夠了^^
5.關於環保的古文500字種樹郭橐駝傳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