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雁蕩山》文言文

《雁蕩山》文言文

《雁蕩山》文言文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壹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壹丘壹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

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

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雁蕩山》文言文譯文:

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壹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壹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

山頂有(壹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

(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壹帶)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壹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壹些山谷裏面。

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麽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裏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裏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巖石巍然挺立(在那裏)。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誌,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裏修築壹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蔔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鐘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