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常在耳邊回響;?
曾幾何時,“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壹絲壹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曾幾何時,偉大領袖毛澤東擲地有聲的壹句話:“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指引著幾代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
回顧身邊:在妳我洗盤刷碗、洗臉刷牙、洗發洗澡、沖洗廁所的時候,妳我可曾想過,節約每壹滴水?在妳我使用電燈、電話、電腦、空調、飲水機、復印紙、公文紙的時候,我們做到節約了嗎??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便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奢”能敗國、敗家、敗自己。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也許有人會問:“現在我們的生活這樣好了,還需要勤儉節約嗎?”我的回答是:“當然需要。”勤儉節約是壹種美德,也是壹種精神。它不以物質是否豐富為前提。?
生活貧困要勤儉節約,生活富裕也要勤儉節約。俗話說:“坐吃山空。”歷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討過街頭。”的例子屢見不鮮。我國五代時期有李存審“贈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審出身貧困,40年為國征戰,100多次被敵箭射中骨頭。後來他做了大官,看見孩子們整天吃喝玩樂,從小嬌生慣養很不放心。他就把以前從骨頭中拔出的箭送給孩子們,並說:“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忘於奢靡。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階段,所以都很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今天,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每壹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壹衣,則思紡織之辛苦。”的古訓尚在心中回響。我們要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從身邊做起,從壹元錢、壹粒米、壹滴水、壹度電、壹支筆、壹張紙、壹本書、壹塊像皮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讓勤儉節約的精神滲透我們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伴隨我們的壹生!
讓節儉之花開遍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學的第壹首唐詩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節儉,這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裏,更顯得意義深長。?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節約要從小處著手,從壹粒米、壹滴水做起,然而,節約終究不只是小事,現在的社會有時候變得很陌生,有些時候,節約成了小氣被人笑話,更有些時候,節儉卻被當成貧窮的表現。我們需要在全社會改變那種所謂的虛榮消費心理和浪費觀念,需要重新認識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傳統和良好美德。?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們的行為與節約意識反差很大。回想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註意節約每壹滴水、每壹度電、每壹粒米、每壹張紙、每壹兩面粉?往往是我們在不經意中就造成了諸多浪費。許多紙張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廢紙簍;白天亮著的電燈;衛生間水龍頭嘩嘩流水、洗碗的時候任由水壹直在碗裏沖;地上到處是灑落的糧食、白膜?其實稍加註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我想,在家裏我們肯定能做到隨手關燈、關水;為什麽到了學校我們卻忽略了這些細節?關鍵是我們沒有將自身真正溶入到學校中,沒有把自己當成學校的主人,沒有將節約養成壹種良好的習慣,並形成壹種觀念。?青島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過:不簡單,就是將簡單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將容易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對。我國有13億多人口,每人每天節約1兩米,壹年就能節約幾百億斤大米;每人每天節約1公升水,中國壹天就能節約130萬噸水,壹年能節約5億噸水,相當於5個東湖的水量;每人每天節約壹張紙,許多森林就可以不被砍伐。?
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更是壹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壹種遠見,壹種態度,壹種智慧。小到壹個人,壹個家庭,大到壹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壹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所以今天,我們應該大聲倡議: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牢固樹立節約意識,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壹天做起,節約每壹滴水、每壹度電、每壹粒糧,每壹張紙的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我們的地球家園才會永遠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