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壹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成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