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歌興盛的原因的有以下六點:
壹、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壹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壹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於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並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布,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熏陶。
擴展資料: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全唐詩》現存詩48000多首,作家2200余人,壹般讀者只能看選本。
作詩難,選詩亦不易。
自唐以來,選本達數十種,但能通行者不多。
原因如紀曉嵐所說:“求詩於唐,如求材於山場,各肖其人之學識。
自明以來,詩派屢變,論唐詩者亦屢變,各持偏見,未協中聲。
”即是說選者偏狹,各持己見,不夠全面。
筆者認為,所謂全面,應包括五方面:壹是全面表現時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都要有。
二是要全面反映作者的面貌,壹個作者的詩風是多方面的,如李商隱以綺麗著稱,卻也有《韓碑》這樣的雄渾之作。
三是要全面反映名家、名篇和名句,有些作者不是名家,卻也有傳世之作。
四是要反映不同讀者的要求,即能雅俗***賞。
五是評註要全面反映作者和詩的優缺點、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