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姆》是雲南楚雄彜族講述天地、日月、風雨、人類、民族、衣食及萬物起源的壹部創世史詩,主要流傳於哀牢山區的雙柏縣,是彜語五言韻體詩歌。
楚雄彜族是將《查姆》作為本民族的歷史來看待的。當地彜族人民逢年過節、婚喪祭祀、播種收割、出獵放牧、起房蓋屋,都要請畢摩來演唱《查姆》,追憶先民茹苦含辛同大自然鬥爭的業績,緬懷祖先披荊斬棘建立家園的艱辛,教育後代,啟迪子孫繼往開來。
《查姆》是彜語的音譯,意譯為“萬物起源”。現整理出版的《查姆》***三千五百多行,分上下兩部。第壹部由序詩、天地的起源、獨眼睛時代、直眼睛時代(包括幹旱、直眼人的生活)、橫眼睛時代(包括洪水滔天、找葫蘆、配親、民族來源)等部分組成。第二部由麻和棉、綢和緞、金銀銅鐵錫、紙和筆、書、長生不老藥等部分組成。
在史詩中,楚雄彜族先民把史前人類的發展分為“拉爹”(獨眼人)、“拉拖”(直眼人)和“拉文”(橫眼人)三個時代。《查姆》以大量篇幅反映了前兩個時代的情況,以及向第三個時代的過渡。
開天辟地之後,神造出獨眼人。這時代,人和猴子分不清(猴子生仔也是獨眼睛),不會說話,不會種田,人吃野獸,野獸也吃人,有時還會人吃人。不知過了多少代,獨眼睛人用石頭敲硬果,濺起火星星,這樣才學會了用火。獨眼人不種莊稼不幹活,不分男和女,不分長幼尊卑,兒子不養爹媽,爹媽不管兒孫。群神制造了壹場大旱,除了留下壹個學會勞動的“做活人”之外,把獨眼人都曬死了。
獨眼人被曬死之後,留下的“做活人”與神女相配,學會了建房蓋屋,學會了栽培莊稼。後來,卻生下壹個皮口袋,把口袋剪成三截,跳出壹群螞蟻,變成壹百二十個胖娃子,男女各六十,都是直眼睛。上節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高山種桑麻;中節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壩子種谷種瓜;下節口袋生的配成二十家,去河邊打魚撈蝦。
直眼人多了,不懂道理,常吵架,於是神便降了壹場洪水,淹死直眼人,只留下“好心的”阿蔔獨姆兄妹倆。兄妹結親,生下橫眼的三十六個小娃,但不會說話。爹娘砍竹放在火塘裏燒,火星濺著小啞巴,他們叫起來了。叫“阿子子”的成彜家,叫“阿喳喳”的成哈尼,叫“阿呀呀”的成漢家。人們學會種桑麻,煉金銀銅鐵、造文字、找長生不老藥,這樣便開創了歷史。
《查姆》中關於獨眼人、直眼人和橫眼人三個時代的說法,是彜族先民對自身演化發展的認識。這種認識雖帶著虛幻色彩,但也包含著合理的因素。獨眼人,可以被看做是“蒙昧時代”的原始人的形象。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不分長幼尊卑的群婚,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征。直眼人,可以看做是“野蠻時代”原始人的形象,縱眉直眼與《華陽國誌》中“古之氐人,其目縱”的記載相符。按血緣關系組成的小家庭種桑種麻、打撈魚蝦,同樣是“野蠻時代”的特征。橫眼人學會紡織、冶煉,有了紙和筆,創造了文字,懂得醫藥,標誌著跨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
《查姆》的內容十分豐富,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它不僅是文學上的壹部創世史詩,同時也是研究彜族歷史、社會、思想文化及民俗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