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牡丹·薛濤》原文與賞析

《牡丹·薛濤》原文與賞析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

“牡丹”國色天香,人人喜愛,唐人詠物詩中以牡丹為題者多有之。但這首《牡丹》詩未曾描繪它的雍容華貴之態,卻用細膩筆觸描述花人相戀之情思,出筆不凡,別具風致。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不寫眼前繁花似錦,卻從去年與花別離落筆,揭示詩人在以往的壹年中為惜春戀花而黯然神傷的心態,從而襯托出今春與花重逢之喜悅。悲、喜情感對比強烈,把人們帶入特定的境界。“淚濕紅箋”,表明詩人對花的深切戀念,別後的相思之苦,為將縷縷情思化作歌詩,竟流淚沾濕了深紅的小詩箋。淚濕由怨而生,因思之切故怨之深,讀來如見粉淚盈盈,真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詩人視牡丹如戀人,日夜擔心與花別後永無見期,如同楚襄王會巫山神女,雲雨聚散無定。經受了整整壹年的相思之苦,今再度相逢,喜出望外。“重有武陵期”,是說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武陵人,意外地發現了桃源仙境。在這句上又冠以“因何”二字,是說眼前明明是實景,心中卻尚有疑團,正如陳師道所說: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把詩人驚喜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花與人兩方面都是壹往情深,牡丹暗用“馨香”傳情,以報知音。“不語”狀嬌羞之貌,對人脈脈含情。花感人戀,以香傳情;人戀花深,踐約重來。花與人真如壹對戀人,中有靈犀壹點通,此情脈脈唯有兩心知。愛花之情幻化作花、人相戀,詩人反筆寫來,言外生意,更見情韻。以“馨香”、“不語”影映牡丹特色,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更覺清新不俗。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以上六句寫盡詩人戀花之情,末句更進壹步,將它推向 *** ,說願意在牡丹花叢中安置枕席,與花長相廝守。此句承上而來,因怕花離去,所以,要與花抵足而臥,同時也便於互訴衷腸,***說相思。

詩人用擬人化手法寫牡丹,構思新穎,充分表達了自己戀花的深切感情。此詩用典自如,花魂、詩魂融為壹體,心態、物態合二而壹,情致獨到,實是詠物詩中的精品,有無窮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