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都城洛陽和西都長安。漢末英雄之爭的主戰場也是從長安到洛陽、開封的黃河南北地區。許昌和都城洛陽位於黃河以南,背靠嵩山,西北是洛陽,東南是許昌。許昌向北可直達黃河,僅200裏;向西北經禹州、登封等地到洛陽,也不過300多裏。選擇這樣的地理位置作為根據地,既可以使曹操集團遠離政治文化鬥爭的中心,又便於對鬥爭形勢的了解和控制,不會使曹操集團處於眾矢之的的鬥爭漩渦中,對曹操集團獲取政治利益極為有利。
同時,曹操的“許諾”在經濟上也是非常有利的。許昌地區位於中州平原西部,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處,氣候溫和,河流適中,雨量適中,動植物種類繁多,農業、漁業、畜牧業發達,秦漢時期確實是魚米之鄉。而且交通便利,北有黃河,東有廣闊的黃淮平原,南通江夏縣,西南有南陽盆地。這種地理優勢有利於解決曹操集團的糧草供應問題。長安、洛陽、開封壹帶的黃河南北地區,長期貧窮,經濟蕭條,缺乏後勤保障。《三國演義·遷徙與曹操之策》寫曹操起兵奏漢獻帝,說“東都久廢,不能修,運糧也難。吾料多都近魯陽城宮,錢糧人馬足備,幸甚。”雖然是借口,但也是事實。只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才能保證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的正常運轉,東漢末年的許昌地區就是擁有這種經濟實力的地區之壹。
第二,在軍事上,東漢末年的許昌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優勢。
它三面環山:西北靠嵩山,西被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阻隔,南被大別山、博山橫貫,只有東面是壹片開闊的平原。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地形無疑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但在漢末軍閥混戰時期,曹操“杜旭”的軍事戰略意義尤為重要。許昌北面有河北軍閥袁紹圍追堵截,東面徐州有呂布、劉備等豪強虎視眈眈。在東南,袁術占據淮南,在南方,劉表控制江夏,在西南,張繡占據南陽,還有不少反曹的殘余勢力散落在關中和洛陽。可以說,當時的曹操集團就像壹個四面楚歌的大漢。不管他有多能幹,他都不可避免地會顧此失彼。他選擇許昌作為爭霸的根基,就像危機中的大漢終於在身後找到了壹堵石墻作為屏障,然後他就可以專心防備和攻擊面前的對手。曹操集團以許昌為依托,東侵西打,逐步統壹北方,並逐壹擊敗眾多強大的軍閥,充分顯示了曹操非凡的戰略眼光和“許下諾言”的重大意義。
曹操統壹北方後,迅速調整戰略部署,瞄準南方的荊州、揚州。經過赤壁之戰、合肥之戰,雖然統壹全國的步伐受挫,但基本控制了漢水、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魏蜀吳三足鼎立後,曹魏集團“杜旭”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坐鎮許昌,可以控制東南的淮南、合肥等地,飲馬長江,直搗東吳腹地;向南,可以越過大別山隘口,到達江夏平原。向西南,可經南陽盆地,兵鋒直指荊州北部重鎮襄陽。還可以通過漢水及其支流進攻並控制尚勇(今湖北石巖壹帶),威脅韓曙漢中郡。也就是說,以許昌為大本營,虎視長江、漢水兩岸,既能直接威脅東南的東吳集團的安全,又能有效打擊西南的韓曙集團的北進。
再次,在人才戰略方面,東漢末年的許昌地區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
宏偉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必須由有才能的人來制定和實施。在漢末爭霸中,所有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許多政治和軍事集團都非常重視人才戰略。居壽建議袁紹“收英雄之才”;司馬徽說服劉備網羅“經世濟才”;周瑜對孫權說:“今日英雄共起,得者昌,失者亡。”。曹操是壹位求賢若渴、才華橫溢的傑出政治家。《三國誌·武帝紀》記載了曹操立誌“為天下之智”、“爭天下”的人才戰略思想。事實正是如此。在長期的競選活動中,曹操多次下達求賢令廣納賢才,還以《短歌行》詩中“山不嫌高,水不嫌深”的詩句表達了希望擁有更多的人才,顯示了其政治家的非凡眼光和寬廣胸懷。
東漢末年,許昌地區不僅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優勢,而且人才資源豐富,為曹魏集團實施人才戰略提供了條件。許昌地區地處何英流域和汝河流域,人傑地靈,歷來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東漢末年,許都及其周邊地區湧現出壹大批優秀人才:、荀攸、陳群、陳泰為許都人,郭嘉、辛毗、杜為潁川(今許昌壹帶)人;附近南陽有文聘、許由、鄧艾、鄧忠,亳州有儲旭、曹仁、曹洪、、夏,溫縣有司馬懿父子,青峰有樂府,封丘有毛傑,劉晨(今寧陵)有典韋,等等。他們或為謀士,或為戰將,與其他地區的人才壹起,成為曹魏集團龐大的人才隊伍。歷史證明,曹操“杜旭”之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聚集在他的周圍,制定了壹系列符合民情、深得民心、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國策,為曹魏集團的發展和稱霸做出了重要貢獻。
阿清人顧祖禹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得好:“河南是天下之中庸之地,徐州也是河南之中庸之地。北方的大江從來沒有泛濫過,西方的虎牢關被山澗阻隔過。南通的蔡、為淮漢所守,也形成了勝利區。難道僅僅是土場肥沃,百姓尹福,就足以稱得上天時地利?”許昌是壹個占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和人和的“中庸之地”,曹操集團的成功足以證明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