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描寫秋天的詩歌如下: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張繼
賞析: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壹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是壹首情與景交織在壹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郁結愁思寄托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
2、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杜牧
賞析: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壹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劉禹錫
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後人留下的,卻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