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六首

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六首

#能力訓練# 導語七言絕句,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歡迎的樣式之壹。下面是 分享的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六首。歡迎閱讀參考!

篇壹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小兒垂釣

唐代詩人: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

 《小兒垂釣》是壹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壹“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壹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壹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的《清明》壹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壹、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壹、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壹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壹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壹些專註。此詩不失為壹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篇二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楓橋夜泊

唐代詩人: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

 這首七絕以壹“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壹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壹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壹靜壹動、壹明壹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沈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壹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壹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壹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壹切,又都和諧地統壹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壹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壹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沈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註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壹靜壹動,壹暗壹明,壹江邊,壹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裏,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裏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壹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壹裏,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壹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壹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壹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裏,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篇三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望廬山瀑布

唐代詩人: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本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壹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壹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壹眼形象,瀑布像是壹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

 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壹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浮遊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麽樣子。

篇四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小池

宋朝詩人:楊萬裏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賞析

 此是壹首清新的小品。壹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壹個泉眼、壹道細流、壹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壹只小小的蜻蜓,構成壹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壹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壹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壹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壹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壹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詩人好像壹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壹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壹個尖尖角,壹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壹個“才露”,壹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楊萬裏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壹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裏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麽的渺小,卻已經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

篇五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登飛來峰

北宋詩人: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

 賞析

 《登飛來峰》是壹首七言絕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本詩作者通過對自己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壹覽無余的視角直接描寫,來抒發出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這首詩的第壹句,詩人用“千尋”這壹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誌、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裏,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壹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壹因壹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壹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壹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篇六七言絕句古詩大全精選:竹石

朝代:清朝|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賞析

 《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壹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壹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壹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

 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壹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壹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壹尺,雖然壹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壹千場”。在這首詩裏,竹石則形成了壹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裏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壹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壹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麽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壹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壹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力,而這壹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壹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壹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壹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壹根瘦硬的巖竹中灌註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壹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壹首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