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時間上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後的第108天。
2、柳垂:指柳條下垂之貌。意在描寫和展示春季的清明節已萬物復蘇,綠柳起舞的景象。
3、阡陌:讀作qiān mò ,指田間小路。縱者(南北方向)稱為“阡”,橫者(東西方向)稱為“陌”。《史記》中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雨沈沈:指清明時節的天氣狀態。詩人用疊字的“沈”,也體現了清明節期間人們祭祖掃墓時的沈悶心情。
5、子孫:指廣大參加祭祖掃墓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其先人的子孫。
6、墳:指墳墓墳土,掃墓之處。
7、青山:指墳山、墓園等墓地。
8、煙霧:泛指煙、氣、雲、霧等。此處有兩層意思:壹是,雲雨天氣形成的雲霧;二是,指民間祭祖掃墓焚燒的“香、紙、燭”產生的煙霧。
9、焚香:為燒香的書面語。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
10、祭拜:祭jì,《說文》:“祭,祀也。”《禮記·祭統》: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到21世紀表現與兩種情形:壹是對死者敬意的儀式,如祭奠。清明節祭烈士。二是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動,如祭財神,祭天祭地等等,那是哄己騙人之舉。拜bài,作為動詞為叩首,作揖。作揖是中國傳統行禮的壹種形式,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清明節對逝者的拜,民間的傳統習俗手裏還拿著焚香。
11、先人:指祖先;古人。常指已逝世的父母。見唐韓愈《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