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人間詞話》——“無我之境”

《人間詞話》——“無我之境”

飲酒(其五)

[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潁亭留別》

[金]元好問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以上兩首詩的作者相隔800余年,他們之所以能聯系在壹起,是因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王國維認為“無我之境”包含三個特點:

陶淵明的《飲酒.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好問的《穎亭留別》中“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這句詩展示的就是壹種“無我之境”。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飲酒》組詩寫於他辭官歸隱後,當時他生活中的三大樂事是:種地、飲酒和寫詩。他的人生追求就是:過最簡單的生活,做最簡單的自己,寫最簡單的詩。其實,最簡單的也是最珍貴的,陶淵明把這三個簡單都做到了極致,這就是他偉大之所在了。

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躬耕南陽,雖然不諳農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是田裏仍然是壹派“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他依然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於田疇之間,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

對自己的喜好也直言不諱,“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不慕榮利”,甘於平淡,把農夫和詩人兩個天壤相別的身份,和諧緊密地結合起來。平和真實的“無我”心境,造就了他樸實率真的詩歌風格,給世人留下了壹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八百年後的元好問,無論在精神風格上,還是在詩歌的神韻上,和陶淵明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著名詩句“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就是在1226年,元好問上任之前與友人辭別的時候寫下的。即將離開親人朋友的元好問,內心應該是淒涼、悲傷的的。但詩人卻壹反常態,寫下了“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這樣意境悠遠的詩句。

我們且不說他晚年有什麽樣不如意的境遇,就說他年輕時候去趕考途中的壹次經歷,就知道元好問是壹個具有真性情的詩人。

元好問去趕考,路遇獵人,壹箭射中了對雁中的壹只,另壹只大雁飛走了。獵人把射中的大雁帶回去,壹會兒,飛走的那只大雁又飛回來了,在獵人家房頂上盤旋悲鳴,最後竟俯沖下來,壹頭栽在獵人家門口,斷氣了。

元好問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同時也被大雁的忠誠和堅貞感動了,他出高價向獵人買了那對死去的大雁,厚葬了它們,並立了墓碑。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讀到這個故事,我流淚了,為大雁的忠誠,也為元好問內心柔軟的真情。在大詩人眼裏,人有至親至愛,動物也有同樣的愛恨情仇。

本真性情是萬事萬物延續的根本 。人也好,無也罷,可是,能夠真正達到“無我之境”的又有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