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先秦)孟子《易經》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
4、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壹》
5、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6、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詩》
7、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趙恒《勸學詩》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壹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10、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柏學士茅屋》
11、歸誌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陸遊《讀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秦)孟子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壹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壹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壹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妳就會知道。壹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壹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系,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壹個人要成就大事,壹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誌,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沈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文章壹開頭並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壹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裏奚等六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發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聖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壹番宏大的事業。所以這後面的結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聖賢成功的原因。“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動心,使心驚動。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於心,即本於性。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幹,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壹個人的肩上,就壹定要先磨練他的意誌,鍛煉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E3%80%82
2.形容孩子勤奮詩句有哪些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2.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
3.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壹日曝十日寒。
4.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韓愈
5.人壹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禮記》
6.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得。 ——馮夢龍
7.千淘萬浪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劉禹錫
8.盛年不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9.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1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1.不經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12.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秦漢前儒家經典)
14.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 ----張少成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經》
16.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況 引自《荀子,勸學》
17.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贊孩兒已長大,能努力奮鬥的詩句《形容拼搏的詩句》
1、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3、大鵬壹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4、路漫漫其修遠昔,吾將上下而求索。
5、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6、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7、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8、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9、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0、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2、業無高卑誌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1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4、丈夫清萬裏,誰能掃壹室。
15、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4.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的古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
紈絝不餓死,懦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壹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勸 學》 唐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有關詩句: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壹壹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壹壹荀子《勸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壹壹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壹壹屈原《離騷》
不鳴則已,壹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壹壹《史記.陳涉世家》
壹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壹壹《後漢書.陳蕃傳》
有誌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供參考。
5.鼓勵少年努力的詩句1、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2、詩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自:唐代·顏真卿《勸學》
釋義: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3、詩句: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出自:唐代·杜甫《柏學士茅屋》
釋義: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壹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4、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出自:宋代·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5、詩句:少年易學老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出自:宋代·朱熹《偶成》
釋義: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壹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6.形容孩子刻苦讀書的詩句有哪些壹、宋代 葉采《暮春即事》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譯: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
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二、唐 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
譯: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
少年時代要知道發憤苦讀,勤奮學習。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麽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三、唐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譯: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壹寸時間就像壹寸黃金壹樣珍貴。
若不是被來往行人贊賞的逗笑打斷了思緒,我正在深入鉆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
四、宋代:朱熹《勸學詩 / 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壹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56636,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
五、宋代: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